我国黄牛皮质量最好的是豫中南地区,这使河南省在制鞋的原料皮采购与贮存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有在中西部颇有影响的京广路鞋城,有很好的物流分销平台,应该说河南具有鞋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但河南省近亿的人口,脚上穿的鞋却绝大部分是外省生产的。除了有限的一两个品牌外,河南鞋在消费者心目中没什么地位。作为全省鞋业的缩影,郑州鞋业面临同样的尴尬。 有人大声疾呼:“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扶持本地鞋业生产,也许三五年过后,郑州鞋业将彻底被这个行业淘汰。” 崛起于民间的“草根产业” 说起不久前郑州市二七区工商局连续查获多起郑州鞋假冒外地鞋的事,河南省皮革行业协会的秘书长高建义并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不经工商人员查处,大家不知道而已。 到目前为止,河南省还没有专门的鞋业行业协会,协调制鞋企业、为鞋企服务算是省皮革行业协会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高建义对郑州市乃至该省的鞋业发展十分熟悉,各种数据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信手拈来。 他认为,之所以大量出现郑州鞋假冒外地鞋的情况,除了鞋企老板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外,也表明郑州市的鞋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郑州市的制鞋企业除了双凤等几个大厂外,大量的小厂集中于以管城区十八里河乡南五里堡村和南曹乡为中心的地带,加上散布于其他各区的零星加工厂,郑州的鞋厂至少有上百家之多。”高建义总结郑州市的鞋业有三个特点:首先都是民营企业;其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也比较混乱;再次规模都很小。那些实力不强的小制鞋企业,为了每双鞋能多卖几元钱,就不惜贴上异地的商标,假冒外地鞋出售。 温州鞋当初也是假冒盛行,一度成为假冒伪劣鞋的代名词,但后来他们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就迅速“上岸”,致力于品牌的打造,可我们的鞋业目前还处于靠假冒生存的低水平阶段,这不能不说是郑州鞋业的悲哀。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在越来越强调市场经济秩序的今天,这种靠“贴牌加工”的企业肯定长不大。事实上,几年来郑州鞋业难以发展壮大,不能不说和从业人员的目光短浅有关。 亟须政府扶持 “制鞋和别的行业不一样,因为在生产领域利润很低,完成资本积累很难,因此也特别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从河南省鞋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高建义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和四川两省鞋的年产量大约都在1000多万双,可谓旗鼓相当。而20年后的今天,河南生产的鞋只占四川省鞋产量的1/10。眼看着四川、重庆成为全国知名的制鞋基地,而河南却无奈地游离于鞋产业的边缘地带。 从全省来看,河南省的制鞋业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1985年到1995年的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各地的鞋厂是好单位,地方领导也争着往里塞人,当时17个地市的鞋厂的总产量是900多万双,开封生产的皮鞋远销到上海,我省的高档鞋经常出口,质量很好;二是从1995年到2000年,这是河南省鞋业最低落时期,全省的年产量最低时只有500万双;三是从2000年至今,该省鞋业进入发展期,2005年鞋产量达到1500万双。但即便到今天,全省的产量也不过相当于奥康或双星一家鞋厂的产量。郑州市的制鞋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年产量也只有300多万双,仅相当于一个中等鞋厂的规模。 高建义提到,五一节前在周口项城市召开行业会议时,企业反映最多的还是税负问题,当地税收部门税收不规范,随意性大,随意加税现象很普遍。平顶山一家企业获真皮标志后,原准备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宣传的,后来因为临时增加了税收,只得取消原来的计划。郑州的制鞋企业也多少存在这种情况。一家年产100万双鞋的企业,税收就达到了300多万元,而在有些省份,年产300多万双鞋也只有这么高的税收。制鞋企业税负过重,缺乏积累,也是规模难以做大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树立“放水养鱼”的观念,先让企业把规模做起来,然后再让企业多回报社会。 产业转移错失良机 河南是畜牧业大省。长期以来,河南丰富的牛羊猪等生皮资源,被长途运输到东部沿海加工成皮革,然后再输送给全国各地的皮鞋生产企业,这种“皮在西,鞋在东”的局面不符合市场资源合理配置要求,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 而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在劳动力成本环节上已凸显瓶颈,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首先是工人工资,在温州制鞋企业,工人1000元的月工资在当地已经是低收入,而在中西部这不折不扣是高工资。此外,东部沿海的电、水和土地供应也日趋紧张,限制了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 早在两三年前,制鞋业就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即所谓的“东鞋西退”和“南鞋北上”,国内皮鞋行业的生产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星入驻成都武侯,奥康入驻重庆,就是典型例子。 就在东部鞋企纷纷看好中西部的同时,西部纷纷亮出优势条件和优惠措施来吸引外来资本。像鄂西地区以皮料等自然资源为优势多次到东部沿海地区招商,而重庆和四川两地为吸引西部鞋都项目竞相开出优惠条件,重庆市还率先推出行政审批及减免税收等措施。 截至目前,全国形成了三大皮鞋生产基地:一是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以生产中高档鞋为主;二是以温州和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以生产中档鞋为主;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以生产中低档鞋为主。 但可惜的是,河南没有抓住这难得的鞋业梯度转移的机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优势可倚前景可期 即便如此,河南的发展优势不应低估:一是交通便利发达,运输成本低;二是皮革资源丰富,质量好,不少驰名世界的意大利名牌皮鞋就是采用河南的皮革生产的;三是本身的消费量大,将近1亿的人口,占到中南地区的25%,任何企业如果能守住河南市场,也足可称霸一方;四是有明显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这对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企业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郑州的鞋业发展,眼下还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政策支持不够,缺乏快速发展的有利的外部环境,由于鞋业自身规模小,在政府确定优先发展的几大支柱产业中,并没有把制鞋列进去。其次是制鞋的上下游配套不好,鞋材、鞋料不全,南方企业能在3天以内把货配齐,而河南企业5天才能配齐,这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再次,鞋厂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很少,过去鞋厂注意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而现在几乎全是聘用外来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很不稳定。现在的鞋款几乎是三个月一变,没有自己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在设计环节上就处于下风,更谈不上竞争优势。 有业内人士指出,郑州鞋业的发展状况同郑州的服装行业有相似之处。郑州的服装加工也属于“草根产业”,先是依托银基的优势,逐渐地从一个个小加工厂发展起来,开始也是贴广东品牌,但随着自身实力壮大,品牌意识日渐增强,到今天郑州女裤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也出现了几个全国知名的品牌。据郑州市服装行业协会透露出的消息,郑州市已经把服装加工业列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可望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机遇。也许今天的服装业就是制鞋业的明天,依托流通领域和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也许是郑州鞋业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