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现有钱江服装小商品市场、华贸鞋城、白鹿鞋城、安琪儿市场、武林鞋城、四季青鞋城、兴合鞋城、乐意鞋城、汽车北站小商品市场等10余家鞋类专业市场,除地处市中心的华贸鞋城拥有中央空调、自动扶梯等较高水准的硬件设施以及代理品牌档次较高的优势外,其他的鞋类交易市场由于硬件设施不到位、经营规模小、地理位置欠佳、交通不便等因素,存在着小、低、散、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建设一个大而全、多而精、密而通、集而散的鞋类交易中心,利用有限资源进行行业整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曾经辉煌鞋世界 追踪已经过去的杭州鞋类市场足迹,不难看出昔日的辉煌。 1989年初就开始做鞋生意的陈女士介绍,当时她在杭州“红太阳”(现浙江展览馆)前的空地上做鞋生意,后搬到天龙商厦二楼。1992年9月,温州商户章女士承包了武林门白鹿服装鞋类批发市场的140多个鞋摊,陈女士又投入资金进场交易,成了“老白鹿”首批商户。陈女士说,当时尽管场地小,但经营情况非常好,几乎所有在杭州做鞋生意的商户不仅有钱赚,而且心情特别愉快。 做了15年鞋生意的杭州籍魏先生在回忆过去时显得非常自豪地说,其实当时杭州鞋类市场非常活跃,远的不说,江苏、上海、安徽、江西、山东等地的客商,他们在当地经营的鞋类商品大多来自杭州鞋类市场,当时在华东甚至更远的地方流传着商界这样一句话,“上广州批服装,去杭州进鞋帽”,杭州成了远近鞋类商户的淘金代名词。 然而,随着周边地区鞋类市场的拓展,加上杭州城区对外来运输车辆的限制等原因,往日的客户越来越少了。 坚冰已碎在融化 杭州鞋类市场有过辉煌,对于眼下现状该如何评价?经营了12年鞋类生意的范先生用“坚冰已碎在融化”一语来形容。 范先生说,现在杭州鞋类市场做生意的商户实际是“两头少,中间多”,即经营效率很好或很差的商户少、业务量很大的商户少,而大部分属于中间力量的商户生意一般、略有盈利的现状。 神州眼镜城里有一个鞋类商品批发区,这里有200多家经营户商户,而低档鞋占了主流,利润只是同类其他市场的一半;白鹿鞋城与华贸鞋城的经营户均接近400家,但前者的经营环境大大落后于后者,前者经营的鞋类商品以中低档为主,后者则以中高档为主;汽车东站附近还有一家市场,做鞋生意的有100多家,也是以中低档零售为主……总体而言,市场档次均不高。 在众多杭州鞋类市场中,不少经营户人心浮动,个中原因不少。 3月,有家媒体报道说,杭州将建设6600平方米的浙港交流中心,位置选定在白鹿鞋城。如果这个消息确实,意味着白鹿鞋城近400家商户要面临搬迁。 说起搬迁,“心都要拎起来”的市场经营户蔡女士说,市场搬家一说已经流传好几年了,这一天真的来了,商户原来的装修将一文不值。如果市场帮助经营户找出路,即使去了新市场另起炉灶,以前的老客户将面临走失,而建立新客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反之,市场不帮助商户找出路,经营户更会像无舵的船四处漂流,停靠的港湾也将需要商户重新扬帆,所以商户最怕的就是市场搬家。 而经营户谢先生有其独到见解。他说,位于杭州黄金商圈的白鹿鞋城和华贸鞋城,一个在环城北路上南面,一个在北面,地理位置上的面对面优势,也曾为杭州鞋类交易市场支撑起了半壁江山:白鹿鞋城以批发中低档鞋为主,华贸鞋城以中高档鞋为主,优势互补自然而然成了外地客商首选。当地经营户把环城北路形容成一根扁担,白鹿和华贸形容为扁担两头的金筐。谢先生说,如果白鹿真搬了,华贸的发展前景虽然不能预料,但也会形成“翘一头”的尴尬状况。目前,这两个杭州鞋类市场老大的经营户们都在盘算着明天。 随着杭州城区市场向外迁移的步伐加快,其他的鞋类市场经营户也开始打探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