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是出路 早在2003年4月,杭州市就已经有了长达24页的《杭州市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资源整合的总体设想》。 在《设想》中,列出了杭州市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发展钝化,后劲乏力;布局凌乱,“低、小、散、重”的特征尤为明显;“空壳”、“空摊”市场增多,资源浪费惊人;市场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档次、培育特色、规范管理”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在5个区域中整合集聚、重点扶持6个特大型市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造就6个以上类似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那样的特大型专业市场群体,跻身于全国“市场强市”的行列。 据了解,在重点扶持的特大型市场中,将对钱江市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建设与鞋革、小商品有关的“杭州工业品国际贸易中心”项目,涉及13家市场的整合,而这个项目已被浙江建华集团公司抢先立项并建设开发。 据担纲杭州工业品国际贸易中心首个子项目的钱江鞋城总经理章卫连介绍,建设中的鞋城位于杭州市城北拱墅区上塘路445号(钱江市场正对面),交通十分便捷。一期营业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各类营业用房1200余间。鞋城配置了较为高档的自动扶梯、客货梯、超大型中央空调、24小时监控等系统,并备有2万平方米的仓库、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宾馆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一座有着200多个班次的客运中心也建在市场里面,是目前杭州同类市场中档次较高并独立拥有自有产权的市场之一。在这里做生意的商户,还可以通过每个营业房内的宽带进行网上交易。 有了规模和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市场,经营户们想进去做生意吗?安徽黄山籍经营户许先生说,现在到杭州鞋类市场进货真的不方便,外地货车不能进去,即使换乘小车去环城北路上进货停车也成问题,如果再去艮山西路进货,光是花在路上一个多小时时间不说,那里的停车同样是问题,仅在杭州鞋类市场间跑来跑去的时间,是黄山跑杭州路上时间的两倍多。尽快建立一个大型鞋类集散中心,把现有同类市场进行整合,经营户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据杭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杭州的专业市场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经历了从马路移到室内的过程,随着市中心市场的遍地开花,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但目前,这一优势正在萎缩。相反,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辐射功能差等弱点正在凸现。加上杭州城市进程加快,市中心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和市场的发展,在响应市政府大型集散市场从城区向外迁移的战略方针的同时,需要对一大批地处市中心的零星市场进行资源整合。 钱江鞋城走出的第一步,给其他市场带了个好头。它将是未来5年市、区政府重点培育的专业市场之一,也将成为省内最大的皮革、箱包中心。无疑将起到聚沙成塔的黄金效应。 新格局 新挑战 杭州的专业市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由于市中心交通方便、人气旺,大量专业市场便在市中心萌生。目前,全杭州690个市场中,主城区就有200多个,占到三分之一。 杭州是国际花园城市,也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城市,较多批发市场占据了城市很多的资源,一方面影响城市品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与城市定位不符。 为了给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杭州市对市场发展确定了长远规划,即主城区的批发市场将向郊区、绕城公路周边搬迁,并在不新建新市场的同时,通过整合、提升,让更多的批发市场同类合并,搬离市中心,空出来的土地则建设旅游和居民设施,服务杭州城市和居民。 其实,市场本身的发展也向老的模式、老的硬件提出了挑战。国内市场正在对外开放,在杭州,百安居、麦德龙、欧尚等外资市场已不断涌入,他们先进的业态、先进的管理方式,都将对杭州传统市场的经营方式和落后的硬件带来冲击。因此,加快提升、改造、整合现有的交易市场,发展新的优势,已成为杭州市场的必修课。 在对市场进行同类合并、资源共享的同时,杭州市将出台导向性目录,并制定出台整合市场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还将对照法规、规划和布局的需要,对要搬迁而不愿搬的市中心市场进行税收、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重点行业的市场,则通过政府前期启动,如通过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措施,降低经营户门槛,使市场尽快形成一定人气和商业氛围,吸引经营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