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军海外的征途上屡受劫难的命运,让温州鞋商开始认真反思“温州模式”的弊端。 温州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最近有点忙,桌上两部电话此起彼伏,会议厅里不断有客人等着与他会面。有些出乎朱峰意料之外的是,温州鞋商对于他正在组织的西班牙考察――与当地主流社会进行对话――热情会这么高。“温州商人一向都是少说多做、埋头赚钱,但现在已经改变了。”朱峰说。
一些境外媒体的驻华记者发现,以前他们来温州鞋企采访,通常会遭到拒绝,而现在却都是企业一把手陪同,把他们当成明星一般款待,希望他们在报道里能多多介绍自己的企业,消除海外市场对温州鞋企的一些负面看法。
现在,温州鞋商到国外市场做生意,已经开始考虑要融入当地社会。“而这种转变主要是他们进军海外的征途屡受劫难的结果。”朱峰说。
沸沸扬扬的“俄罗斯3・12扣鞋事件”,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之下已经趋于平静。但对该事件的反思仍在温州商界热烈地争论着。鞋商们一肚子委屈:在俄罗斯这样不规范的市场,按规定,报关入境往往需要半年多时间,如此一来夏鞋就要在冬季销售了。
如果说俄罗斯市场是个特例,那么发生在2004年的“西班牙火烧温州鞋事件”,却可以真正反映出温州鞋商在海外市场上面临的困境。
西班牙埃切尔市,当地时间2004年9月16日傍晚7点多,这座原本温文尔雅的欧洲小城,突然变得狰狞可怕起来。数千市民在“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生存”、“中国人滚出去”的口号声中,将价值数千万元的温州鞋付之一炬。
埃尔切市素有“欧洲鞋都”之称,几乎所有市民的工作都和鞋业有关。但精明的温州商人来了之后,50%以上的当地鞋厂被迫关闭,失业率非常高。温州鞋商能吃苦、善经营是出了名的,但埃尔切制鞋业协会提供的一些资料显示:中国鞋商普遍不遵守西班牙政府规定的营业时间,星期天和节假日也营业,有时候甚至半夜也卸货;还有少数中国鞋商雇佣黑工等,这是当地法律所不允的,引起当地政府和居民极大不满。
“许多华商不懂当地语言,平时也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这怎么能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呢?”朱峰分析说,“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否则我们将失去西班牙市场,进而可能丢掉整个欧洲市场。”
2004年11月,东艺、吉尔达、泰马等13家外贸型企业成立了“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鞋类出口委员会”,这些企业还合伙在德国注册了一个品牌商标,使用这一商标在国际市场上合力出击,并进行严格自律,以求改变温州鞋“低价倾销”的市场形象。
“西班牙烧鞋”事件后,温州鞋商做了很多补救工作,不仅积极支持西班牙人民反恐,在当地做一些公益事业,树立自己的形象,还积极寻求与当地商人的合作,雇佣当地员工,与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这方面体会最深的莫过于东艺鞋业董事长陈国荣。东艺95%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仅俄罗斯市场就占到东艺50%的销量。但在今年的俄罗斯3・12扣鞋事件中,东艺却毫发无伤。
遭遇过前几次俄罗斯扣鞋事件之后,吃了大亏的陈国荣彻底改变了以往直销到俄罗斯大卖场的销售模式,而是采取与俄商合资、联营以及在俄罗斯投资建厂等多元化经营策略,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积极与国际大型零售商合作,进入其零售渠道,也是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温州另一家以外销为主的泰马公司,早在2001 年2月18日就进入了的销售网络,从而走向了国际市场。
但是,对大部分还是通过成本优势、以低价贴牌策略进军海外市场的温州商人来说,前景并不乐观。欧盟内部正在酝酿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盟内的制鞋企业,并将对原产地在中国的鞋类产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俄罗斯、美国等世界鞋类消费大国也纷纷向中国鞋亮起了“红灯”。
温州鞋在海外的命运不仅揭示了温州制鞋行业的尴尬,也在一定程度上警醒了以传统产业为依托的“温州模式”。“我们左右不了国际环境,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现在,一些先行者开始试着打破原有的“温州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