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西班牙人烧中国鞋事件,到今年的俄罗斯税警拉走中国鞋,中国政府一直在关注本国商品在国外的处境问题。最近,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近几个月来,商务部一直在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产品遭受了68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纺织品特定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调查,涉案金额约30亿美元。此外,直接或间接针对中国产品的进口禁令、海关价格监管措施、进口许可证管理、技术要求等其他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部分环保、劳工等标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薄熙来说,中国商品在国外遭到抵制,与这些年出口量增长很快有关,“这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对外开放产生的现象,也是中国的制造能力,特别是中、低端产品的制造能力进一步释放的结果。”他说,国外抵制中国产品的事件提醒中国,在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努力提升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质量,并保持价格稳定。薄熙来透露,去年12月,商务部出台了8条措施,包括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加征关税,引导企业有序出口、行业加强自律等。同时,对中国特别有竞争力的28项涉及到服装纺织的产业,限制固定资产投资,限制生产能力的增长。最近,商务部又实施了纺织品自动出口许可的办法。他在会下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贸易关系和很多国家已经短兵相接,发生争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会按照WTO的规则来做。他透露,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对于中低端产品等特别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政府一方面将尊重企业的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将适当地给予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