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点燃了圣火,“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就一直吸引着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当商界奇才尤伯罗斯使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越来越成为众商家关注的焦点。
而今,第28届奥运会在火热的八月聚焦了五大洲四大洋的目光。于是,意大利经济学家Michaelh・Goahber所言的“注意力”经济在这里演绎着最精彩的场景:这里的注意力资源正辐射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商业机会;奥运这块招牌,刹那间不仅赋予了涉身其中的运动员和举办国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横扫了包括媒体、奥运赞助商、体育用品生产商、交通、旅游、餐饮、娱乐、广告、通讯、保险甚至色情业在内的各行各业。
如果纯粹从奥运会所要体现的体育精神来看,众多商家的参与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有眼光的企业又怎肯轻易放弃这一四年一度的全球盛事呢?况且,如今世界上哪个国家不看重奥运会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呢?也许,这就叫做“双赢”。
如何借奥运之机,顺风扬帆,借船出海,整合资源,进而打造黄金品牌,超越竞争对手,进行营销突围,对于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必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创造本土奥运文化
最典型的案例为农夫山泉,多年的品牌征战,农夫山泉已经被赋予了一种内敛的品牌内涵和光辉,它已不仅仅是水,逐渐成为积极、自信、团结拼搏的各种体育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你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的广告词至今在人们心中还有深刻的印象,选用极具亲和力的刘璇、孔令辉为代言人,伴随着申奥气氛的日渐紧张而达到高潮。整个活动以企业行为带动社会行为,以个体力量带动整体力量,以商业性带动公益性,既为奥运集资,又为群众搭建了一条表达心愿和参与申奥的桥梁。最后,企业品牌也在“善举”中得到提升和光大。
二、赞助与冠名
赞助与冠名是奥运营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运用得最多,投资巨大的方法,一般都为大品牌、大企业所用。利用全球转播亿万人关注的热点事件,通过赞助参赛队的方式,耐克、可口可乐的手法已为世人熟知。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法国体操队身着中国著名运动品牌李宁牌装备进行训练、比赛和接受颁奖,成为奥运会上除中国代表团外的又一支身着中国品牌服装的运动队。而这一次雅典奥运,篮球赛场上西班牙的队服又出现了“李宁”标志,可见李宁品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在自行车比赛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德国车手所骑的赛车为 “捷安特”,据报道捷安特的赞助费为500万美元,而其间的销售量增长了30%。在赛艇比赛中,中国浙江产的 “飞鹰”牌赛艇以价格优势成为组委会租用给未携带比赛用具的运动队的指定船只。
三、体育明星代言
有远见的企业会有预测性,事先请来具备夺冠实力的运动员代言,在出征奥运前夕,发动一番为健儿壮行的促销广告。待到奥运会夺冠时,组织冠军见面会、联谊会等互动活动,引发新一轮的产品轰动热潮。如金莱克、安踏邀请王楠、孔令辉等众多明星的加盟,随着赛事的推进,产品在国人热切关注的眼睛里也“运动”了起来。当然,请明星代言是一种冒险的作法,所以事先要准备好多套方案,以应急冠军旁落时的品牌挽救和推广。
四、抢占媒介制高点
作为本土规模相对尚小的鞋类企业,介入媒介之战,抢战传播至高点,是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奥运期间,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媒体都将成为焦点,也将成为商家与产品竞争的真正舞台。那边厢,雅典赛场烽火熊熊;这边厢,体育广告战火纷飞。利用体育频道的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在赛事转播中插播广告,建立品牌与比赛的联系。各种饮料、运动产品争奇斗艳,无不借着奥运的名义耍尽花招。别以为奥运会的赢家只有那些世界冠军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家才是更大的赢家。所以如何能在这方面前瞻性的进行投入,也必将成为致胜的关键所在。另外,各种户外媒体也是竞争的注意点,以奥运的名义或多或少打擦边球,让品牌能在各个角落形成一个统一鲜明的视觉系统。
奥运营销的关键并不在于通过一次或两次关于奥运的炒作就能对销售产生直接影响,而我们更多关心的应该是它对品牌知名度和形象的改变,并通过这一改变更好地把品牌的核心内涵或核心文化主张传达给目标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令我们满意的结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进入奥运市场之前,我们企业首先要知道自已的优势,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势。一方面是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不足,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即使是竞争对手,也有可能互利,共同发展。参与奥运会最终成败可能并不取决于资金问题,而在于意识、准备、创新等等方面的差异。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进行积极的资源整合与品牌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搞好奥运营销的系统工作,只有这样,对于提升品牌来说,才能真正发挥威力,才能真正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释放品牌的核心文化能量,取得营销上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