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海外并购的文章。 福建鞋企是可以穿上“鞋子”走出国门了,但走向世界尚要系紧“鞋带”。并购的风潮下,我们的企业显然还不具备条件,或说条件还不大成熟。那先来看看国内强者的海外并购之路,借鉴借鉴经验。 由于遭到美国前所未有的政治反对,中国海洋石油宣布放弃收购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其实收购失败并不是什么坏事,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能汲取教训,在坚持“走出去”战略时,考虑政治风险,别仗着自己财大气粗,就能买到一切想要的。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就要明白,商业就是商业,精打细算才是关键。 翻翻国外的报纸杂志,老外们近一年来总在惊呼“中国来了”―― TCL收购法国Thomson的电视机业务与Alcatel的手机业务、海尔企图购入美国第三大家电生产商美泰,最让国人震撼的是联想买入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民族企业终于开始了外国收购的步伐,但作为福建省支柱产业的鞋业,企业鲜有大胆迈出第一步的。作为全国第二大的鞋类生产基地,我们有些企业既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又为大量闲散劳动力带来就业机会。经济环境稳定、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流通快捷便利的福建沿海,通过并购海外公司走向国际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精明的福建鞋企老总仍未有所行动,归根结底,就是大部分的企业,尚需潜心修炼,千万别操之过急。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豪爽,令欧美联想八十年代末的日本。其时日本企业趁着日元上升,挟巨资横扫欧美地产、企业与艺术品领域。但收购价愈高,不但愈难收回成本,更催生了日本的经济泡沫,结果日本经济沉沦十六年,未脱苦海。 日本的惨痛经验,并不是说“走出去”的战略错误,而是如何走出去。简单点说,就是目标没错,方法不当。反观中国经济,确实到了企业要走向国际的发展阶段。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快掌握先进技术,才能弥补中国资源日益减少的缺陷,才能追上国际水平、参与国际经济竞赛;内地企业界甚至有不走出去,只有等死的说法。 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不能回头的,但路必须走得精明且高明: 1、中国企业的前一轮财大气粗式收购后,国际上已有“中国溢价”的说法,对提出收购的中国企业漫天叫价。我们对此要有所认识,不能仗着国家支持,不问代价收购,而是要掌握谈判的时机、技巧与手段,争取有利的收购价,不做冤大头。 2、我们虽然欢欣鼓舞地看到TCL成功收购Thomson电视机业务与Alcatel手机业务,却没看到这两项业务对TCL盈利所造成显著负担。老总们必须清楚:收购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更大的考验,在于收购海外业务后,如何重组业务、调整架构、解决企业与员工的文化冲突等问题,将并购化为利润。 这就要求我们福建的鞋企拥有全面的并购知识与能力,包括财务、管理与文化等,并非一蹴可就。高价收购却成效不彰,是现阶段无可避免要付的学费,但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进步要快,缩短学习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