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鞋业门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信息资讯 政策法规 协会资讯 产业聚合 福建鞋业 人才专区 福建童鞋 时尚鞋品 会员介绍 协会之窗 会客厅
福建鞋业门户网 门户 往期新闻 查看内容

贸易摩擦考验中国智慧_行业综述_行业综述_福建鞋业门户网

2005-10-6 01: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5| 评论: 0

摘要: 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需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加入WTO已满3年,跨入了入世5年过渡期的后2年。在后过渡期,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降低,中国将享受自由贸

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需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加入WTO已满3年,跨入了入世5年过渡期的后2年。在后过渡期,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降低,中国将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但好景不长,自由贸易不到半年,中外贸易摩擦剧增。中外贸易摩擦原因何在,如何化解,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剧增

    中外经贸摩擦的突出特征: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1995年到2004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600多起,其中仅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是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最多国家。其中,仅欧盟去年前11个月共对华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9起,是2003年同期立案数量的3倍;9起调查涉案金额5.7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1.18亿美元)增长383.1%。这是欧盟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且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呈上升态势,反倾销调查以及被施加的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是WTO成员中最多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和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2.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很多国家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外贸的约束条件。近年来,我国约有60%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遭到国外技术壁垒限制,影响到我国出口总额约28%。另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电子数据交换等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新的保护手段使中国产品防不胜防。
    3.摩擦领域不断扩大
    几年来,一些国家设特殊立法,对中国出口限制由单一产品发展到特类产品,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案国家越来越多,传染效应十分明显。
    4.摩擦对象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尽管涉案金额无法与发达国家比,但摩擦次数却大幅上升。根据WTO统计,1995-2003年,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2416起,其中发展中国家占60%以上,中国位居反倾销对象之首。
    其实,贸易摩擦有其必然性。从“入世”谈判到“入市”之辩(指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道路并不平坦。最近,从纺织品“井喷”危机到温州鞋俄罗斯被扣事件,“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攻城拔寨的同时,也备受“围追堵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受伤的又是中国?可见,即使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后配额时代,国际贸易的自由天空也并不自由。

    中国崛起与贸易保护的冲撞

    中外贸易摩擦原因十分复杂,但根本的一条是中国的崛起与外国贸易保护的碰撞。近几年,中国作为第四大贸易大国,中美、中欧贸易摩擦不断。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中国的崛起与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碰撞,造成中外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剧烈。中外贸易在摩擦中走向成熟,未来贸易关系仍将在摩擦中发展,但发展是主流,并最终在发展中走向成熟。而且贸易失衡不可避免,中外摩擦将长期存在。
    “没有人用枪顶着你去进口中国的纺织品。” 英国《金融时报》如是评价中外纺织品摩擦。
    中美贸易摩擦源于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前贸易代表、前商务部部长米基・肯特有独到见解。“中美贸易摩擦,比如反倾销问题,根源还在于经济的不景气,如果美国经济发展很好,美国人也不会有那么多兴趣来关心倾销问题了。”
    2004年11月8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在北京说,为解决国内储蓄匮乏问题,美国需要通过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手段,从储蓄盈余国家进行大量的进口,而亚洲国家在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出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导致了美国和亚洲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导致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美国巨额的预算赤字是产生贸易摩擦的根源,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就会寻找替罪羊。80年代美经济出现问题时选了日本做替罪羊,现在中国被选出来承担责任。
    当然,政治因素不可小视。美国众议员恩格里斯认为:“政治因素影响非常强大。因为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使人们有一种挫折感,导致贸易保护有所抬头。许多人感到贸易伙伴一直在占美国贸易政策的便宜,最典型的就是中国。”
    可见,中外贸易摩擦是经济利益的争夺与发展机遇占有之间的矛盾,美欧贸易政策具有“双重标准”,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贸易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实行保护主义,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由于中国的入世效应,出口快速增加,经济实力增强,美国为遏制中国,不时挑起贸易争端,把矛头对准中国,中美贸易摩擦增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美之间从未停息过的贸易摩擦中,几乎都有纺织品的身影。这是因为纺织品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只要美国压制纺织品行业,就可压制中国经济,纺织品已成为中美谈判中的筹码。
    当然,中国企业“薄利多销”、“低价竞争”的传统,甚至有的企业为了“出口创汇”,换取出口补贴或出口退税,无利也出口,造成不规范的定价行为,为外国发动贸易战提供了口实。另外,中国处于转轨期,各种政策的透明度有待加强,加上地方保护盛行,阻碍了中国全面履行世贸组织协议,也是中外贸易摩擦不断的原因。

    自由贸易缘何不自由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都会无一例外地增进本国福利;相反,任何限制自由贸易的做法都会损人又害己。因此,没有谁会对开放贸易有所保留。
    然而,世界似乎并没有像理论家那般痴迷于她的优美。中国自身的遭遇是最直接的明证。中国加入WTO后享受自由贸易不到半年,中美、中欧等摩擦剧增。可见,即便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后配额时代,国际贸易的自由天空也并不明朗。
    那么,比较优势理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首先,自由贸易虽然能够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但实际交换比例的确定并不和谐。这要由各国的相对实力来决定。而限制商品自由进口就成了谈判的前提条件――如果别国商品已经长驱直入,商品价格就完全由两国的市场情况决定,政府也就没有干预的余地。
    其次,对于富裕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在增进本国福利的同时,也削弱自己的领先地位。通过国际贸易,各国的要素收入有一种均等化的趋势,这是资源在世界范围优化配置的结果;自由市场经济类似于连通器――不存在任何壁垒的情况下,各国的人均收入会趋同。这表明,虽然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交往可实现互利,但发展中国家将会在此过程中向发达国家“靠齐”。
    理论上说,自由贸易确实可能实现世界“大同”,然而,这是发达国家愿意看到的吗?一般国家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本国居民收入的绝对提高,另一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相对提高。国家之所以关心自己在国际上的相对优势,是因为保持对别国的相对优势是谈判能力源泉,而谈判能力是确定价格,进而优化本国贸易条件的关键。
    可见,自由贸易显然是把“双刃剑”:可以增进本国的福利,但也会给落后国家提供“后发优势”。发达国家当然不愿与大家平起平坐――毕竟,大多数人都原意做一个手握大权的封建君主,而不愿做一位现代公民,虽然前者没有家电、汽车,但却享有无上的权力。所以,国际贸易永远存在,但永远不会完全自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