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近千名当地鞋商和鞋厂工人,未经当地政府批准却“有组织”地聚集在该市的中国鞋城内,放火烧掉了装有鞋子的卡车和陈九松的店面、仓库,被烧毁的温州鞋共有16个集装箱,造成经济损失约800万元。9月23日在同一地点,再次爆发游行。参加者大多是当地制鞋企业的工人和老板。目前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还将危及中国产品今后出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的安全。
西班牙“烧鞋事件”经济因素是根本所在,其主要原因:一是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将取消从中国进口部份鞋类产品的配额,时间临近,有人担心我国鞋业将在欧盟市场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事实上我国在西班牙鞋类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去年西班牙从我国进口鞋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2.2亿欧元)。二是温州鞋商进入欧洲鞋都埃尔切之后,已成为主导当地鞋业市场的少数族群,对当地的鞋业构成客观威胁,当地一部份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鞋厂停产关闭。三是中国鞋,包括温州鞋物美价廉,欧洲鞋平均单价是温州鞋的3至8倍,价格的巨大差异使欧洲鞋无法承受。
我省是鞋类出口大省,虽然我省与温州鞋类不同,且经营方式也有所差异。但欧盟也是我省鞋类出口主要市场。我省六成以上鞋类产品出口集中在美国和欧盟市场。2003年我省鞋类出口新加入欧盟的10个成员国3万批,2.13亿双,金额5.71亿元,占我省鞋类出口总额的18.4%,比重占出口地区的第二位,出口原欧盟15国,7700批,7600万双,金额1.78亿元,居第三位。为了确保我省鞋类产品出口的安全,我省鞋业应从西班牙“烧鞋事件”中引起警觉,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改变我省出口鞋类产品上普遍存在的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状况,回避“四低”造成的反倾销风险。
二、应加大创品牌,创名牌的力度,提高闽鞋品牌、名牌的认同度。
三、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应努力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应努力避免经济竞争导致的族群矛盾。
四、改变过去在外国市场上“扎堆”的习惯,提倡分散经营。
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去收购当地频临倒闭的当地鞋厂,戴上当地的面具,生产我们的品牌。
六、在我省鞋商较集中的地区,应尽快成立行业协会,一旦与当地有产生贸易纠纷的苗头时,应尽快与当地部门接触,防止事态扩大。

(2004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