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4福建鞋业产业品牌发展峰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皮革协会对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向为我国制鞋行业快速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企业家、业内同仁表示深深的敬意。
今天我想就以下四方面与大家做一些交流:一是我国制鞋行业现状及特点,二是2005年带给制鞋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三是制鞋行业的主要问题,四是提升品牌的建议。
一、 我国制鞋行业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鞋业在世界上的位置
1、概况:亚洲是世界鞋业生产的优势地区,其鞋的生产份额占世界鞋类产量的64%,预计将稳步增长,到2006年将达到76%,该地区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7%。中国是亚洲鞋业生产的中心,1994年中国鞋类产量占世界的50%,2000年上升为53%,中国人口占世界20%以上。预计到2006年中国制鞋总产量将达到世界鞋类总产量的55%。欧洲、美洲鞋的产量将继续下滑。在本世纪的前十五年仍是中国制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轻革产量皮革服装、皮件和制鞋产量均居第一,中国有资源优势,加工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2003年中国皮革行业创汇230亿美金,顺差200亿美金。创汇额占中国轻工业产品出口的20%,占全国工农业产品出口额的5.3%,在中国轻工业行业的第一位。
2、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在国际市场的分工中,中国被世界公认为低档鞋的加工国。中国皮鞋平均出口单价只有6-7美元,而巴西为11-18美元。实际上并不是中国生产不出中档鞋,而是中国生产的鞋在国际上没有品牌,得不到国际上中档市场的认同。
3、本世纪,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皮革及鞋业加工中心、销售中心,随之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世界知名皮革大展、知名专业刊物将会转移到中国,这是本世纪,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带给中国制鞋业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制鞋业正以巨人的步伐走入新世纪,全行业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推动中国制鞋业的发展,早日步入世界制鞋强国的行列。
(二)中国鞋业生产及市场
1、概况:中国是亚洲最具优势的制鞋国家,2002年鞋业总产量近60亿双,其中皮鞋23亿多双,布鞋16亿双以上,胶鞋12亿双以上。
2、中国鞋业生产主要地区分布
目前中国的鞋类生产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生产区域,主要地区为广东(皮鞋、旅游鞋)、浙江(皮鞋为主)、福建(运动鞋为主)、江苏(皮鞋为主)、山东(皮鞋为主)。全国区域生产基地,制鞋:广州,泉州,温州,成都;皮具:花都,白沟;皮革服装:浙江海宁,河北辛集;裘皮:浙江桐乡,辽宁佟二堡,河南桑波,河北大营。
美国是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日本是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香港是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第三大市场,俄罗斯市场是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第四大市场。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数量和金额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我国制鞋行业的差距:
1、品牌差距:无顶级品牌,产品档次低,产品的竞争力差。以下是单双鞋的平均价格比较:意大利:20美金/双;巴西: 12美金/双;中国:6.9美金/双。
2、同质化问题: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如果撕掉商标,看不出谁家的产品。
3、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比较普遍。目前我国市场行为还不够规范,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广度和力度都不够大,再加上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既想满足穿用名牌的虚荣心理,又要贪图低廉的价格,这就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滋生的条件。在一些制鞋批发市场,冒牌货较多、屡禁不绝,买卖交易也或明或暗,形式多样,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4、竞相压价问题比较突出。在国际市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5、无序竞争。无序竞争还表现在人才竞争方面,技术人员跳槽频繁,企业之间相互恶性“挖墙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管理人员漫天要价等。
6、整体素质不高,各类人才匮乏。由于制鞋企业属于劳动密集行业,起源于手工作坊,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各方面人才缺乏,再加上制鞋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加入皮革生产制造行业,加剧了制鞋人才的争夺。
7、材料难以满足需要,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瓶颈。制鞋是时尚产品,其花色品种变化快,需要的原辅材料多、变化快。而国产的成品革、合成革、五金件等,由于质量不稳定,花色品种开发能力弱,不能满足我国制鞋企业生产的需要,企业不得不使用进口原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