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出现大面积工荒 国外一个很有成就的企业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刚刚学会赚钱,一年赚到一百万美元的时候,我很高兴地对自己说‘我赚了这么多钱’。如今,我有了几十亿美元,这种自豪感没有了。因为我知道这些钱不再是我自己赚的,是很多人帮我赚的。所以,我从不苛待我的员工,并且要让他们和我一起赚更多的钱。” 这段话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无疑有点拨性的。据媒体报道,今年春季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沿海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工荒”。尽管这个“工荒”与经济结构不无关系,但是,如果腰缠万贯的老板都有宽广的胸怀,有与员工同甘苦的经营理念,招工的难度肯定会降低不少。 现象互挖墙脚成惯例 除了在人才集市招工、在广告上登招聘信息之外,泉州的企业还习惯于到别的厂家挖人。由于泉州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多,对工人的需求一直都很难满足,为了正常生产,只好花钱托人到其他厂家挖墙脚。这一招还真管用。记者了解到,泉州有很多外来打工者都是由一个关系较广的人领导着,企业主只要找到这个带头人,给他一些好处,让他跟工人们做做工作,就有可能从其他厂带来一大批工人。这就出现了一些企业要么缺工缺得紧,要么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人同时上岗的奇怪现象。 晋江某鞋厂的老板向记者诉苦:整条生产线的工人一下子被挖得差不多了,生产被迫停滞,搞不好春夏季的产品就无法正常交货上市了。如果找不到人来填补这个空缺,就会错过产品的销售季节,那时就亏大了。目前,他也在想办法托人从其他地方挖一批工人回来。 出招留人比招人划算 位于成洲工业区的一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这两年来已经摆脱了春季“工荒”的尴尬,不仅管理人员很少流动,车间工人也基本上能留得住,有不少外来工过年回家后还会介绍老乡到公司来应聘。今年,公司各个岗位都不怎么缺人手,也就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招聘,但是,还是有很多求职者或托朋友或自己前来问是否有合适的岗位。 问到用人秘诀,这位管理人员认为,企业要有吸引力和凝聚力。除了品牌要做大做强之外,还得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待遇。这两年来,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了较大的成本。一方面通过购进先进设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又经常组织员工培训学习,开展各种岗位竞赛,重金奖励贡献突出的员工,尽可能提拔有能力的员工,而且,还经常组织员工参加娱乐活动,让优秀的员工带薪休假、免费旅游。公司还关心到员工的吃住等方面问题,让每个员工都能在企业里面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不仅工资待遇不错,而且受到尊重。通过对比,员工就会特别珍惜眼前的工作,舍不得离开这个大家庭,并会为公司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位管理人员还说,其实,当初公司进行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春节过后招工都很难,而且成本高,有一年单单为招工就花掉了二十几万元,结果还是要等上两个月才能恢复正常生产。为了确保公司稳定发展,不因缺工而影响到长远的规划,公司舍弃一部分利润来改善员工待遇,建立一支高效运作的管理团队。现在,公司不仅完全扭转了缺工局面,而且,平均每位员工为公司创造的利润也比以前高了许多。“花点小钱和心思来留住人管好人,划算”。 声音要流动也要稳定 在一个人才招聘会上,亲自前来“相马”的某食品企业老总谈到,人才流动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没有经过流动筛选就难以发现最适合某个岗位的人才。在多年经营管理中,他也发现,有时候换一个人就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改变,不至于墨守成规。但如果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则会使企业元气大伤,难以正常生产经营。还是适当流动,保持相对稳定比较理想。不过,这种状态很难实现,面对来了走、走了来的员工,多数企业都会感到很无奈。 石狮某服装企业营销总监余先生认为,求职者应掌握好流动与稳定的分寸。流动意味着有新的选择、新的机会,可能会使你的职业生涯更顺利、更辉煌,但频繁地流动则必然成不了大事。特别是一些管理人员,换一个环境就要有熟悉的过程,业绩也难以在一两个月中马上体现出来,如果做几个月就跳槽,往往一无所获。正是基于职业规划和能力施展方面的考虑,余先生面对三家公司开出的高工资都没心动。 大面积的工荒,对于企业来说,该考虑是花点心思留人呢,还是继续大规模地招人的问题;而对于务工者来说,也该权衡一下去与留的利弊,毕竟频繁地跳槽不一定是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