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行业的发展需要上自管理层下到普通工人的共同努力,只有行业人才素质提高了,行业才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相应地,考虑到制鞋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特征,把流水线工人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则是出于我们关注行业最基本环节的初衷。 中国制鞋业劳动力资源现状与解决之道(一) ――流水线工人匮乏的思考 劳动力资源的困境 今年春节后,广州许多媒体直呼广东鞋业缺工百万。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制鞋企业都抱怨很难招到流水线工人。中国制鞋业劳动力资源极度匮乏。 随着劳动力资源的紧张,各企业展开了劳动力资源争夺战,甚至发生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争夺劳动力资源。今年春节刚过,随着许多企业的开工,各企业的工人也陆续到位,南海许多企业老板发现他们的工厂门口来了许多来自福建的陌生客 ,来人以高薪以及各种优惠条件招徕工厂技术工人,许多鞋企老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技术工人一批批走掉。摆在工厂面前的现实是要么到对手那里挖熟练工人要么重新招工。许多企业由于订单压力,对新手的培训时间很短,有的甚至没有职前培训直接上岗。由于新手效率低,制造产品品质差,造成次品、废品增多;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率,产品质量不过关;企业的信用度下降,订单减少,利润进一步下降。最终大家发现到其他企业挖熟练工人成本最低,于是纷纷采取此策略,就此行业内部形成了无序的人力资源竞争。 尽管我们许多企业已经在向国际品牌进军,走高端路线,但中国制鞋业优势还是在于我们的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廉价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原材料方面现在无论是成品革还是鞋材价格涨幅较大,而作为另一要素的劳动力资源又紧缺,中国制鞋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摆在面前的困境。 劳动力资源匮乏原因 有因才有果,制鞋企业的劳动力匮乏可以看成是慢慢积累最后发生恶性突变的典型。简而言之,可从内需和外乏两方面来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需求方面 由于随着中国制鞋工业的兴起,同时制鞋工业又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制鞋流水线工人。 二、劳动力资源输出方面 1.由于去年以来国家税费制度的改革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许多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成倍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宁愿在家乡务农,使得民工总量下降。 2.由于各个制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对工人工资的降低,致使制鞋行业的工资吸引力同其他行业相比相对较差。 3.尽管许多鞋企努力改造工作环境,但普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 寻求解决之道 劳动力资源的严峻形势需要许多教育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快对农民工的培训。像在制鞋基地设立分校,引进知识丰富的老师办培训班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笔者认为,在市场化经济发展到如此迅猛的程度,要彻底解决我们现在的流水线工人匮乏,需要政府+行业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四者通力协作,把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和拓展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1. 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 现在许多企业习惯了坐在家门口招工,就目前的形势,我们应该采取直接到劳务输出地招工。直接去输出地招工,好处在于可以就农民工担心的问题作解答,同时对农民工到工厂的收入同在家务农收入作一个对比,以便他们做出选择。农民大多回家过春节,可以采取在春节前后派专人去同当地政府接触或通过熟识的人在当地进行招聘。有的企业可能会抱怨这样做成本很高,但这样有助于企业在当地形成良好的声誉,同时也增强了工人的归属感,防止了工人流动带来的成本增高。 2. 努力提高制鞋业技术工人技术素养。 1)制鞋行业的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普通技术工人的培训,除了自己独立办校和同当地政府的合作外也应该同企业展开合作。许多农民工会由于价格不菲的培训费而不愿进入学校接受培训,这不仅对学校的生源构成威胁,同时也是制鞋业的损失。因此可以采取企业垫付培训费,待工人到企业工作后可以在工资里扣除的形式。具体可以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企业出培训费,委托学校招生;第二种,企业招工,然后送到学校培训。这样企业招到了理想的工人,学校也发展了。 2)尽管许多教育机构已经加快了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但目前制鞋这块教育资源有限,需要制鞋企业能够自己成立培训部门。培训部门应该对员工进行专门的职前培训,同时做好劳动力资源储备。 3. 营造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企业要留住人才还需要注重对人才的管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这也是根本的一点,是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关键所在;正所谓,栽的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编后语:现在已经接近年底,各个制鞋企业正忙于各种订单或者应对销售旺季,希望各企业在忙于生产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己公司的人才储备。先人之忧而忧,方可赚取来年的金银满铂。 (200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