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的名叫Alvito的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请,打算注册带有“NOTMADEINCHINA”(“非中国制造”)字样的商标。这事传到国内,引起了不小反响。尽管我们无法确定提出商标申请的这家公司其真正用意何在,而国内对此事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但这一事件的核心指向只有一个―“中国制造”。因而,一个看起来很敏感也很复杂的问题,只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把人们引向对“什么是'中国制造'”这一原始问题的追问。
“非中国制造”的针对性,并不完全体现对“中国制造”的否定。事实上,在国际上“中国制造”并非如国内一些消费者认为的那样,品质差,价格低,而是基本上当得起“价廉物美”四个字。“物美”指同等价格水平下商品质量更好,而“价廉”则指同等质量水平下商品价格更低。目前包括欧盟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流行一种叫做“ChinaPrice”(中国价格)的说法,这是一种将“中国制造”当作一种市场价格参照和商品质量参照的观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国家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当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这种“认可”是一种无奈而被动的消极认可,“中国价格”给他们的企业制造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对“中国制造”持积极认可态度的,是这些国家从“物美价廉”中获得好处的广大消费者。尽管“中国制造”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总体而言,“中国制造”的形象正在快速提高。在西班牙,许多消费者对家里的电咖啡壶、烤面包器、果汁机等这些“中国制造”产品都表示出好感,认为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也不错。德国一位消费者说,欧洲人对待中国产品的态度,也像过去对待日本产品那样,正经历一个转变过程,中国货在欧洲的根基正在逐渐牢固。现在,欧洲人已普遍认为,中国货物美价廉,其产品信誉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不再是“价格低、档次低、品种少的代名词”。他们觉得,与当年美国某国会议员当众锤砸日本汽车一样,“非中国制造”商标即使申请成功,也不太可能影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这让人想起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12月20日发表的一篇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中国制造”对一个美国家庭的巨大影响力,并在最后得出结论说:“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的主流严肃媒体,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的普遍心态。
有人分析说,“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的说法,似乎预设了一个前提――不用替代品,换言之,用了替代品就不会一团糟。而不用替代品的原因是“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价格优势”。由此可见美国人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是廉价,这对于我们实在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因为廉价的背后是劳动力的低成本、技术的低含量和自主品牌的低附加值。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为“中国制造”叫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制造”的低附加值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我们目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优势。在此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说“物美有理,价廉无罪”呢?
如果考虑到即使“中国制造”什么问题都没有也照样会有人恶意破坏“中国制造”的名声,那么国人需要正视的事实是,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盟,排斥“中国制造”者,大多是市场上的对手而不是消费者。既然“中国制造”的形象主要基于消费者的认同,而不是竞争对手的认同,那么反观玩“非中国制造”的噱头者,人们只会视之为市场竞争中输不起的弱者,而这样一个噱头也绝不会有损“中国制造”的形象。
中国人当然要反省自身的问题,但更要对“中国制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在要做的显然不是否定“中国制造”的历史,而是要让“中国制造”在现在和未来做得更好。既要坚决捍卫“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地位,也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以技术和品牌优势而非单单以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让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不是像美国那位女士一样“欲罢不能”,而是趋之若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