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安市鞋业车工技术培训中心内一派繁忙的景象,230多名农民正在这里接受一至三个月的技能培训,不久后将走上新的岗位―――进厂务工。 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试点县市,南安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今年将对1万名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努力架设农民进厂务工桥梁。 农村劳力就近转移 南安市地处闽南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各类企业星罗棋布。日益增长的企业用工需求,为外来员工和本地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够进厂务工。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不少人因为缺乏一技之长而未能进厂务工。 为此,该市决定把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实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 查清城乡供需情况 为加强服务企业和农民的实效性、针对性,南安在常年用工量达50人以上的企业各设立1名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员,定期向该市劳动部门报送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劳动部门整合用工信息后,有指导性地引导农民进行订单技能培训,架设供需双方直接而又有效的桥梁。 为准确掌握农民的求职需求,该市在各村(居)设立1名村(居)级劳动力转移联络员,负责向所在乡镇(街道)及劳动部门定期发送本地农民的技能培训需求。同时,该市先后两次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发放调查表格5万多份,摸清了该市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底子,预测出每年农村劳动力新增长人数和转移人数。 出台措施鼓励培训 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和企业用工需求,南安市依托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校、民办学校、乡镇文技校、龙头企业等多种载体,设立了11个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设了建材加工、电工、车工、陶瓷、餐饮等十几种类型的培训专业,针对求职农民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技能培训,促其早日进厂务工。 同时,为架设供需双方长期、稳固的合作平台,该市劳动部门每月18日定期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农民提供免费服务。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该市还出台了相应的补助和奖励机制:每培训1名农村劳动力,并实现转移的,给予补助100元;每登记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并组织参加培训的,给予1元的登记补助;每介绍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与用工单位签订1年以上用工合同的村(社区),给予10元的奖励。 记者了解到,2003年-2005年,南安对33000多名农民进行技能培训,26000多名农民因此实现了转移就业。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去年年初,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2004年度关注‘三农’办好14件事工作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