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鞋业门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信息资讯 政策法规 协会资讯 产业聚合 福建鞋业 人才专区 福建童鞋 时尚鞋品 会员介绍 协会之窗 会客厅
福建鞋业门户网 门户 往期新闻 查看内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企业文化深思考_人才战略_人才专区_福建鞋业门户网

2006-5-4 01: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4| 评论: 0

摘要: 企业文化热潮引起的反思 中国有则“点石成金”的古老故事:一位神仙会点石成金之术,能够用手指将石头点成黄金。一次他下凡想满足世间两个人的心愿,这两个人一个

企业文化热潮引起的反思

中国有则“点石成金”的古老故事:一位神仙会点石成金之术,能够用手指将石头点成黄金。一次他下凡想满足世间两个人的心愿,这两个人一个是乞丐,一个是富豪。他点出两块很大的金子分别给这两个人。乞丐非常满意的捧着金子就离开了,而那个富豪却没有拿那块金子,神仙就问那个富豪多少金子可以满足他的心愿,那个富豪回答到:“我想要你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

虽然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个富豪的贪婪,但是这里却想说明,中国企业对待企业文化建设不应该像乞丐那样,只满足眼前的金子所诱惑,只有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有更多的黄金。

因此,面对当今企业文化红红火火、如火如如茶的热潮,的确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危机。也许有人说这是在危言耸听,或许是在庸人自扰。但是,笔者作为一名企业文化的研究人员,并没有感觉到任何欣喜,而是从心底由衷地感到悲哀。

为什么说是悲哀呢?现在的企业文化已经不是真正“企业”的文化,变成了一帮文人骚客酒桌上的谈资,和一些企业家挂羊头卖狗肉的幌子。一时间,企业文化真正的受众面――企业员工却无法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从而失去了让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真正作用的目标。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通向21世纪国际市场高速公路的通行证。但是, 这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没有从企业文化的根上去了解企业文化。要想真正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功效,我们必须从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入手,科学、客观、公正地分析企业文化的作用。

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企业                                              

“企业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论点呢?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中国企业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属于短缺的经济时代,那时,中国的企业只要生产产品,一般不大悉利润。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的经济保持了25年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从暴利走向微利甚至走向全行业亏损,再走向企业之间的整合,从而出现相对垄断,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逃出这个规律。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后,整个的商业环境和终端市场都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我们拆掉三堵墙:折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墙,使过去只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经营:折掉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墙以及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墙,使企业竞争国际化、公开化;折掉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市场关系。而这一切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否感知这些变化就是所中国企业事实上都面临的问题。

那么,中国企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长期保持这种优势。如果说短期的优势可凭借点子、概念、创意获得的话,那么长期优势则必须依靠企业文化。回想当年春节晚会上,牛群和冯巩的相声《点子牛》的热潮,一时间,华夏大地的“点子”热,有的企业追腥臭,把企业的身家性命压在所谓的点子上,结果又有几个点子让企业基业长青!这只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而已,中国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根本还是在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企业有谋生的本钱

企业文化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企业有谋生的本钱。同样,“鱼”好比企业的产品,而“渔”则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方法和文化。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活动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比如管理靠的是某个“铁腕”领导,企业创新依靠某个人的灵感。这就是相当于把企业的前途系在少数人的身上,他们个人的一举一动,比如跳槽、去世,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动荡。相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应该将个人的决策转化为企业文化,即团队意识、核心竞争力等。比如建立塑造企业精神、提升企业理念、打造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一切就好象一个人赋予其远大的目标和深邃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走向成功。没有思想和目标的人,最终走向毁灭,同样而言,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是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企业。

在国外,很多日本、美国的企业中,它们的企业文化独具特色,而且创新层出不穷,并且其企业文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企业在国际市场尽领风骚,可以说这样的企业就是拥有现代化捕鱼设备的“渔”业巨大,市场中的鱼大多数被他们打捞过去。而我们的企业充其量也就是驾着一个破舢板,拉着一张小网,打捞人家剩下的小鱼小蟹,这不是以果腹。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中国企业的发展规律都是从市场参与者到竞争的阶段。其实,所谓市场竞争者有三类人:一类是领导者,领先者,游戏规则制定者,也就是所谓行业巨头,比如美国微软、通用、日本东芝、夏普等企业,在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主宰。一类是竞争者,另一类是参与者,中国多数企业充其量是市场的参与者,有一部可以做到竞争者的行列。所以价格战是中国企业通常做法。一是宏观紧缩就没有其他竞争手段。深刻地反省一下,中国企业有多少企业是在管理的深层和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战略上下工夫,有多少企业能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多数夭折在襁褓阶段,平均只有3岁,那么中国企业还拿什么谈成长和壮大。想想也真是可笑,我们的企业在吃完了自已盘子中的鱼以后,竟然忘记了捕鱼的方法,结果是活活的饿死。

面这些国际巨头,你却很难找到所谓的“核心”人物。相反,我们的很多企业,在某些人被“挖”走后,很快就陷入困境。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对某个人要有这么强的依赖性。还回到“鱼”和“渔”的这个比喻中来。我们的企业是看到眼前肥美的鲜鱼,还是努力学会捕鱼方法,逐渐提高自已的水平。诚然,鱼自然很重要,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是捕鱼技巧更重要,因为自已拥有技巧更重要,国为自己拥有再大的鱼、再多的鱼、也会有吃完的那一天。但是别人的捕鱼技巧会越来越好,必将在全球的市场中捕获更大、更多鲜美的鱼儿。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渔”而非鱼

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企业要绝对摒弃多少年来中华民族根深已久的小农主义思想,而应该放宽我们的视野,从实际工作出发,扎扎实实,实事求是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时下,有两种不良的走向:一是装神弄鬼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做成了没有血肉的“标本”,以最华丽的辞藻、最现代的意识、最昂贵包装,整出一套“领导”文化或者:“御用”文化,结果换来的只是企业文化虚假的外壳。我们想这样的文化绝对不是我们企业文化工作者初忠,这样是在屠戮和糟践企业文化。二是扒皮吸髓的企业文化,一些人打着企业文化专家的幌子,对企业文化进行诊治,其实这样的江湖术士根本就不了解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在浪费企业的资产和人力之后,到头来,没有治病求救人,反倒加速了企业病入膏盲进程,这样只是肥了个人,损了企业。

所以说,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明白企业建树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停留在眼前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  “鱼”,而是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眼光,使企业文化发挥其自身攻效,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团队意识、塑造企业形象等诸多方面入手,教会企业掌握在全球市场中捕鱼的方法―“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也才有资格从那些国际巨头的盘子里面分出一块蛋糕,否则的话,我们的企业有的只是留下的残羹剩饭,那样的话,这无疑就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悲哀。

同样而言,中国不应该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商和制造商,遍及全球的“MADE IN CHINA”不是我们所应该骄傲的,而是我们深刻反思和警惕的。中国的企业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同样也不能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