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高跟鞋不是女士的专利,而是社会上男女老少普遍穿用的一种鞋履形制。由于古代的高鞋跟都是木料制作的,故称木头底的高跟鞋为木屐。 木屐的历史传说 旧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我国最早何时启用木屐现已无从考证,但野史中却流传着一个关于木屐起源的历史传说:在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十九年,历经饥寒交迫之苦,有一次重耳因多日粒米未进,饿得奄奄一息,此刻忠臣介子推毅然割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充机,保住了重耳的命。后来重耳在秦王的协助下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在重赏追随者时意忘了介子推。等重耳想起时,得知介子推已背上老母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境内)隐居起来。重耳为了报恩亲自赴绵山求介子推出山。由于不贪利禄的介子推拒不出山领赏,重耳无奈,便以烧山的方式逼介子推出山,大火过后只见介子推和其老母抱树死于烈火中。 重耳悲痛万分,命人砍下尚未烧尽的树根做了一双前后都带齿的木屐,为的是穿上走路时倾听木高跟着地的步步声响,以便时刻警示自己铭记介子推的割股之恩。当重耳穿着木屐便走便听时,常常停住脚步愧疚地望着足下的木屐悲呼“足下啊!足下”。从此天下便流传开(木屐)“足下”一词。这个名词成为对别人敬重的新称呼。重耳还下令全国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禁止用火,这也是我国“寒食节”的来历。这个有关木屐高跟鞋的历史传说虽然美丽而感人,但不能作为木屐产生的科学依据。 三国时间的连齿木屐 今天的考古学家为我们寻找到了木屐高跟鞋的历史遗迹,1979年他们在挖掘三国时期东吴高荣夫妇的墓葬时,出土了一双当时的木屐高跟鞋。这双木屐是用整块木头凿削而成,高跟鞋的木底有前后两个高木跟与木屐底连为一体(当时称这种木屐为连齿木屐)。1980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鄂城又发掘出土一双三国时斯的连齿木屐。木屐鞋长26.7厘米,鞋宽9.4厘米而木高根高达10.4厘米。这些考古成果至少证明我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已普遍使用木屐高跟鞋了。 南交朝时代的谢公屐 据史书记载:木屐高跟跟鞋后来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最为流行,《梁书・武帝本纪》中还记载有南朝宋武帝登基前就是个制木屐的行家,刘裕皇帝在夺取江山后不忘前业,不朝后以制木屐为乐。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对木屐也情有独钟。他喜爱爬山运动,为便于上山下山,他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木屐高跟鞋进行了改革;发明了可以随时拆装前后两个木高跟的活齿木屐;上山时拆除前齿留后齿,下山时拆除后齿留前齿,这样无论上山还是下山人体总保持平衡状态,行走如履平地。人们称这种木屐为“登山屐”或称“谢公屐”。唐代大诗人李白穿着这种木屐爬山时欣然留下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宋代以后的高齿木屐 在宋代,木屐又发展了一大步,用纺织品材料制成木屐的鞋面替换了粗陋简单的袢索,这种用纺织品面料做鞋帮的木屐高跟鞋称为“高齿帛屐”。如宋人所画的《归去来辞》图中的男子穿的就是典型的宋代木屐。到了元代,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制革工艺,木屐上面的鞋帮部分又被皮革材料所代替,这种皮革鞋帮的木屐被称为“木高齿皮屐”常在雨雪天气时作套鞋使用。在明清时期,双齿高跟鞋逐步演化成单齿木屐高跟鞋,有的单齿木屐高跟鞋用纺织品面料使用面料做成鞋帮,如绸面木高跟鞋。 传播到友好邻邦 在两千多年的民族交往中,木屐高跟鞋也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和毗邻国家;如朝鲜至今仍旧保留这种高跟全木屐。我国的彝族、哈尼族、畲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也传承着这种古老而久远的木屐形制。据报载,哈尼族的木屐其造型、材质、穿着方式和当今日民本民族的木屐几乎相同,木底及前后两个高齿的制作工艺也极为近似。前往中国寻根的日本朋友见到哈尼族的木屐后惊讶不已,为此日本朋友认为哈尼族和日本民族是同根同源的。可见高齿木屐不仅是中华鞋家族中的传统高跟鞋,同时,也成为文化使者将中华鞋饰文化传播到友好邻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