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正确的、科学的决策源自于哪里? 是自我的预测力,还是“众人拾柴”之效,还是……? “坚持自我”,可能失去众人的支持; “听信他人”,又将失去“自我的真实”。 两难的选择,难于释怀的现状。 在企业寻求生存发展、适应竞争主流的运作过程中,经营者的理念、思路与决策是确定企业前进方向的根本和源头。他是企业的掌舵人,其决策力直接预示着企业的光芒与前景。 一、“决策”形成的误区 企业的正确决策如何形成,是“坚持自我”,还是“听信他人”,不同的经营者在不同的事态处理中、有不同的见解与作为;同时,也生发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想象。 1、“一意孤行”的决策 一些企业经营者是属于完全的“特立独”行之人。 企业面临某一具体问题发生,需要制定某一战略计划的时候,在企业内部和周围都形成了各派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提出了自己的个人想法,这些想法都在各人的分析论证中,也能够“立稳脚跟”。 然而,在企业经营者看来,他们不过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借企业的决策为自我寻找利益保障而已。 在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中,他认定并且坚持自己的判断是绝对正确、无可挑剔的。而且坚信众人正是因为视野所限,对他这种“独辟蹊径”的战略思维,根本无法理解,认为他们并没有拿起“望远镜”坚定勇敢地探测前方,却盯着眼前的“方寸之地”而大做文章,因而无法走出狭隘与落后。 在这种“坚定意志”的支配下,企业经营者尽管面对着内外多重阻力和一片反对声,他依然坚定运行自我的思路和决策,无条件地指示企业上下完全的执行。并且强调在执行决策的过中,不允许存在丝毫的闪失或偏差之处。 于是,企业在执行决策时,尽管大家并不理解,但是依然按照指示、完全的运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一切都依照企业经营决策而运行着…… 然而,当决策运行即将告终之时,经营者才猛然发现,即将面临的结果却与自己当初的期待大相径庭,背道而驰。这时,他才发现原来当初坚持自我判断的做法是“一意孤行”,而不是“独辟蹊径”;自己已经在错误的决策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是,他为此感到十分的懊恼。 然而,事实的发展却已基本上构成定局,纵然悔不当初,却仍然难以挽回已经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以及即将酿成的更大危害性。 2、“听风就是雨”的决策 与一意孤行的决策者截然相对的,是一些“听风就是雨”的企业经营方式。 一些企业经营者没有自我坚定的意志力与独到的思辨洞察力,企业在他的操持之下,不时的处于“朝令夕改”、飘摇动荡之境。 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某种不适状况,需要作出某一决策,确定解决问题的方略方法。此时,他没有自我的坚定立场,顿时无所适从。 于是,他的周围不时地出现一些殷情“献计”之人。不时地吹来一些“耳边风”;也有一些为了自我利益而曲意逢迎之人;甚至还有一些为了达成共同利益而“抱团参与”、众口一词的现象…… 此时,原本心神不定的他在众说纷纭中,却听信了一些别具用心者错误的意见和建议。 当这些“意见和建议”被欣然采纳,并且被运用于企业实践之后,不仅未能达到解决问题的基础目的,反而由于决策的方向性错误,使得企业内部牵连出更多的难于解决的新问题、新矛盾,造成企业陷入重重困顿之中。前进的步伐难以迈开,甚至出现了由于方向失误而呈现出企业发展“负增长”的态势。 由于既无坚定立场,也无战略思路,却在完全听从他人意见中进行着决策运作,为此,企业陷入危机之中。“走错路”已是显然易见,更改的方案却一片茫然。企业的前景十分黯淡…… 3、走入决策误区的危害性 从以上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经营决策者之外的种种意见和建议,对于企业决策的形成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与制约力。 对于某些意见或建议,如果闭目塞听,充耳不闻,那么,决策者将不能得到广泛的真正的支持,将由此步入“一意孤行”的误区。因为决策的失误,将给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危害性;因为一些“金点子”与真实的“声音”被拒之门外,企业的方向性与战略性将发生偏移。这对于企业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当经营者总认为自我计高一筹,具备独到的思维和战略把握度,却对于大众化的意见视而不见,那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这“一失”就可能导致成“千古恨”的严重后果。这就是一意孤行的企业决策者很可能面临的局面。 而同时,对于另一些意见或建议,如果丧失自我立场和判断力,未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思辨,未曾对意见或建议的提出者作出客观理性、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估,却对此欣然接受,以此形成企业的决策。那么,企业就会在欠缺思考与斟酌的前提下,在“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情境中,让决策误入了歧途,却依然毫不知情。 当这些“意见或建议”上升为企业的决策、被普遍的运用和执行,那么,它将直接造成企业的危害。 即使在此之中,企业决策者能够恍然大悟。然而,前期的危害已经形成。“船到江心补漏迟”,现实情境之中,却也难以挽回既定的损失,难以避免席卷而至的危害性和不良后果。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