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鞋业门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信息资讯 政策法规 协会资讯 产业聚合 福建鞋业 人才专区 福建童鞋 时尚鞋品 会员介绍 协会之窗 会客厅
福建鞋业门户网 门户 往期新闻 查看内容

民营企业战略管理之十《“资金链”上的陷阱与危机》_民营企业战略管理_特别策划_福建鞋业门户网

2006-7-3 01: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5| 评论: 0

摘要: “良机就在今日,就在眼前。”――彭斯《班诺克伯恩》 “资金链”是企业命运的咽喉。 “融资”安全带能否构建? “投资”着陆点是否安全?   “资金链”上

“良机就在今日,就在眼前。”――彭斯《班诺克伯恩》

“资金链”是企业命运的咽喉。

“融资”安全带能否构建?

“投资”着陆点是否安全?  

“资金链”上的陷阱与危机正扼制着企业的未来与前景

“融资”与投资这条路上,企业辗转、奔走、费尽心思,渴望搭建起一条“资金安全带”。    

实践中,“资金链”上不停的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故事”有着相近的结局,“陷阱”与“危机”依然会存在与发生。   

一、一个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之梦”

一些实力较弱、却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小型企业,希望通过“融资”寻求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资金支持。于是,一些企业经营向某一些大型企业表达渴望资金支持的意愿,以构建两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接到“融资”信号之后,大企业通过对小企业的全面考察与评估,综合情势,分析与权衡,最终与其达成“合作”关系,向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研发产品、进一步开发技术含量,以便于投放市场,实现“共赢”。

1、小企业前期“融资”顺风顺意

“合作”关系的前期运作阶段,一切都是顺风顺意的。大企业在资金方面确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确实不遗余力,潜心钻研,并逐渐地展现出“胜利的曙光”。   

这时,大企业宽松的投资成为小企业研发、扩展的强大背景力量。双方的伙伴关系十分融合。    

伴随着这一种融合的双方关系,小企业的产品研发进入了攻坚阶段。随后研发出完整的产品,技术力量也大大增强、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终于胜利完成、并且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对小企业而言,剩下的问题是如何生产、投放市场的环节;如何将好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生产出受市场青睐的产品,投放市场,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此环节的运作中,自然,生产与市场销售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更大的资金后盾。特别是产品的市场策划,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让产品脱颖而出,这需要强劲而坚实的产品宣传力度,需要品牌的打造和有效经营。显然,这一过程都是以强劲的资金运作为基础的。    

2、关键时刻,小企业融资渠道被阻断    

在小企业需要更大资金支持的紧要关头,一向奉行宽松投资的大企业,开始紧缩投资。一方面,大企业在投资问题上,由于考虑到“合作”中利益分配问题,对合作产生不满意。因为利益分配上的分歧,开始紧缩投资,甚至中断资金供给。    

另一方面,投资者充分考虑和分析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在其自我的战略设置上有了新的规划和调整,对起初的投资因为某种制约关系进行了战略转移等等。 

再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状况是,大企业的资金链的确受到了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所制约,出现了难以周转的状况。正如“水源”不够,不得不“节约用水”。 

于是,在小企业准备生产产品、投放市场的过程中,投资企业所奉行的紧缩投资方式,自然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资金供给的问题成为该企业的“致命伤”,使小企业面临着骑虎难下、或者全功尽弃的艰难局面,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坎。

在此之中,也有一些中小企业迫于生存的危机,即使深刻明白,大企业投资方在为了争取更大商业利益而设置障碍。但是,也惟有艰难的接受现实,惟有向大企业“称臣”,完全被纳入麾下。在小企业俯首称臣的过程中,他只能惟“马首是瞻”,并且失去了对本企业运作的“话语权”。“被吞并”一事已是名副其实。   

于是,“融资”的发展梦想在经历了短暂的期待之后,最终一晃而过,却成为大企业一个忠实而无奈的“配角”,并卷入了另一种“合作”之中。    

显然,这种“合作”与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理想目标却是越来越远,两相背离的。 

二、一个关于大企业投资的经营构想    

尽管一个“融资之梦”已渐渐远去,然而,新的状况又真实的降临。在企业的“资金链”上,同时也存在一种与此现象相对发生的情景。    

1、大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积极主动的投资运作    

某一大企业在规划自我战略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到“多元化经营”之路。坚信“多元化经营”能够让企业产业链和经营影响力迅速扩张,构建企业强盛的市场竞争力,以至成为行业的“领袖”。    

于是,大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进一步扩张产业链,提升品牌形象和企业社会知名度等目标,运作了一条对一些规模尚小、却有一定市场广阔度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提供资金支持的战略之路。    

在向中、小企业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坚信,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拉其一把”的运作,将从中更进一步扩充自己的产业链和商业“利益圈”,能否以此作为企业战略延伸的一部分。    

同时,中小企业也因为资金周转问题迫切地渴望得到良好的融资渠道,此时,大企业的主动投资犹如“雪中送炭”。让中、小企业“喜出望外”,看到了企业摆脱资金困顿,顺利向前发展的大好前景。    

于是,双方迅速达成“合作”态势。大企业希望通过投资,扩展产业链,实现多元化;中小企业希望“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而这种不同的目标追求之中,却存在着一些相互依存的、共同的东西。于是,“合作”模式由此固定下来。带着各自美好的初衷,共同在合作中“各取所需”。    

2、存在问题的投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的一致性逐渐淡化,双方的差异性慢慢凸显。    

这时,大企业的投资促使了中小企业的逐步壮大。中小企业产品研发项目落实了,并且得到了有力的扶植之后,在产品生产和市场开发中,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市场打开了,销售势头十分看好,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同时,小企业通过这一项目的成功运作之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生产能力、资源、力量、技术、管理等相关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这本应是值得合作双方都引以为傲之处。“双赢”的局势已是“水落石出”。    

然而,在这个核心而关键的环节上,双方的分歧开始扩大。对于利益的分配以及各自战略运作的基础环节中,不同利益主体都奉行着朝自我更大利益和前景的目标上靠近。“合作”的稳定性逐渐丧失。    

此时,已经完成研发、壮大实力的中小企业开始对起初的“合作”方式产生不满足,要求摆脱大企业的规控,“分家”、独立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对大企业而言,面对中小企业的举动与作为,由于没有“预防在先”,没有在“合作”初期,在“投资”力度与效度上进行过更为合理、准确的考察分析和评估,在合作谈判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我安全系数的全力构建和维护,于是,面对小企业的“不合作”之态,就只能束手无策,只能生发出“农夫与蛇”的喟叹,却面对着“损兵折将”之苦。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之路面临着现实的困顿之境……    

三、“资金链”上的陷阱与危机

企业运作实践中,争取“融资”也罢,主动“投资”也可,在此过程中,风险是难以规避的,“陷阱”也会时有存在,“危机”也可能步步形成。这就是运作资金途中的困惑与难题。

一方面,中小企业害怕“融资”上顾此失彼,失去对本企业的“话语权”,面对被吞噬的危机和命运;另一方面,大企业担心投资途中把握不力,丧失对扶植者的“规控权”,承受着被“分离”的痛苦。这是双方的不同思考与评估分析过程,是双方如何争取自我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真实需求。

当双方在“融资”与“投资”路途中,出现把握不力,或者出现思想上的“偏差”与运作中的“偏离”;或者失去原本的理性思考与审慎权衡;亦或者过于“理性化”,尚未对对方进行卓有成效的积极考究和评估;或者并没有以“变化”的眼光和思维,去面对动态变化中的双方等等。如此种种原因,都可能导致“融资”与“投资”问题中的“瓶颈”,形成“有始无终”或事与愿违的结果。

四、“资金链”的良性循环之路    

企业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对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如何确保“融资”的平稳过渡,如何确保“投资”的真实回报?这些问题正摆在了企业经营者的面前,需要深入的思考,审慎地评估,并且理性地抉择和不折不扣地全面运作实施。    

1、“融资”的安全带

在中小企业如何安全融资的问题上,如何认清情势,考虑和分析对方的意愿与目标;同时分析和评估自我规划与要求;进而确定双方能否达成较大范围内的“互补”性和通融程度。这是确定能否融资的基础前提。

同时,在“互补”性之外的“排他”性是风险系数的根源,是企业经营者不得不审慎以待的问题。“排他性”有多大,企业融资的风险就有多高,双方正构建着一种平行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正比例关系。   

1)、认清形势、权衡利弊,审慎“融资”    

如果中小企业经营者在面临企业资金短缺、寻求融资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方式途径,了解到自己所期待的大企业或投资机构等“门槛”过高,条件甚为苛刻,在自己多能承受的范围之外;或者对方在投资问题上与自我存在本质上的分歧;对方完全占据了主动地位,自我筹码过低;抑或者通过对对方的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之后,了解或推理预测对方的投资将出现中途变故的不稳定状态……此情此景之下,中小企业的这一条“融资带”显然将是障碍重重。   

因此,在此情境之下,中小企业如果为了一时的摆脱困境,坚持不惜代价的融资,那么,就可能面临着无法挽回的被动处境;难免不会在融资之后,失去对本企业“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是融资的危机性。

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者惟有认清形势,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审慎而为。在情势不利、而自我一方又无回旋之力时,惟有果断中断向该企业或机构融资的意念,才能保存自我实力,维持平和、平稳发展。   

当然,如果确有融资的必要性,否则企业将进入难以为继时,则需要放弃原有目标对象,找到真正达成互利双赢的“合作”者,才能尽可能降低风险,规避可能存在各种“陷阱”与“机关”。    

2)、在“融资”之后的安全运作    

中小企业在争得“融资”以后,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需一步步、全面地考虑到如何安全、有效的运作。    

一方面,在遵循“合作”初衷与规范的同时,对本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改善、加速发展、壮大力量。既为了自我的适应竞争需求,又同时不辜负投资者的期待,这是良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需要与投资者全面的沟通,在坚持自主发展方向与理念的同时,考虑投资者的一些科学指导与建议,实现更好的结合,共生共长。    

在彼此合作的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同时需要考虑和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和动态,需要评估其运作思路;同时也对大企业的运营状况作出一定的了解分析,推理判断对方会不会因为本身运营不佳或遭遇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大企业自身资金出现短缺,以至无暇顾及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扶植等,而不得不“平路易招”。或者主观上中断资金链;或者因面临自身困境而无法继续投资。    

如果考虑到有这些状况发生的可能性,此时,中小企业经营者需早作规划与安排,寻求一个较为宽广的平台,“防患于未然”;以免遭遇猝不及防的变故,面临“釜底抽薪”的局面。惟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较好地保障企业生产、发展的顺利之势,避免危机和危机连环炮的侵袭。   

2、“投资”的安全“着陆点”    

在大企业或机构如何实现安全投资的问题上,也同样存在着降低风险,“安全着陆”目标思路的构建环节。    

1)、把握投资方向与力度    

大企业为了进一步壮大而扩张产业链,在秉持“多元化”经营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自身实力水平”,“资金储备”和“周转运营”态势,以及在自我运营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对外界客观因素的“风险力和潜力”等,都是大企业需首先考虑、评估的基础性问题。    

只有在确定这一基础可行性之后,在拥有一定的实力与把握度之后,再融入新兴的、活力的“元素”,才可能在“投资”上把握好方向和力度,降低其中的风险。   

然而,如何找到这些“元素”,如何顺利地将其团结在自我旗下,并保持着忠诚的回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企业经营者的智能、魅力与魄力,洞悉、思辨和战略把握力,也需要双方的通力协作与“互补”默契度的生发。

2)、对投资对象进行战略性综合考察与评估   

大企业或投资机构在生发出投资某中小企业意向之前,需要对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实力水平,发展方向和运作态势进行全面、细致而真实的“摸底”,考察与评估;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前景作出合理到位的分析、预测;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理念与思路,个性化的品质风范与心理,或者某种背景状况等作出真实深入的了解、分析和全面的掌握。这是确定能否投资的基础与关键所在,是避免面对“农夫与蛇”中情境的前提条件。    

经伯论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两个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一个大企业或机构在投资问题中,如果“在光明中睡着”,那么,他将“沉睡到底”。这是利弊关系、生死攸关的原则性问题。    

“农夫”见“蛇”冰冻而力量弱小,顿时心生怜意,揽入怀中,当“蛇”因温暖而苏醒时,却不留情意咬“农夫”一口。这是悲悯情怀的错位表达。在投资问题上,商业利益是根本的切入点,然而,如果有存在这种原初的美好意愿的投资者,也势必要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着陆点”,才能避免投资的“错位”。如果运作安全投资,其根本的“出路”和方略首先就集中为将对方看个“真切”,将情势分析透彻。   

3)、在利弊权衡之中运作投资    

如果大企业经营投资者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广阔,运作思路并不被自己看好;或者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营者个人品质与个性化心理,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无法与自我相同或协调之处;抑或者该企业内部生产、发展已是“病入膏肓”……如此严峻的形势与个性化差异之下,投资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就难有协商的现实可能性。   

甚至,大企业投资者在通过一定途径的调查取证、审慎分析、评估之后,确定中小企业经营者在个人素质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甚至严重的偏差等。此时,投资者需审时度势,果断地不予“投资”。这是利弊权衡的必然性要求。    

反之,如果没有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本质性的判断;或者并没有对这种判断加以足够的重视;反而继续“投资”:扶助该中小企业的发展。此后,可能会让投资者面临“农夫”的命运。一方面,“投资回报”受到不良的影响,“多元化”经营出现“欲速不达”之境,同时,更会削弱大企业原有的市场竞争力和良性发展态势。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对大企业商业利益的维持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十分不利。    

4)、在“投资”后介入必要的指导考察、与调整    

如果大企业在充分评估了中小企业内外因素,经营者理念与心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等各种状况之后,确定了投资的可行性。那么,在中小企业得到投资,运作运营的过程中,大企业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介入一定的指导和考察,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对资金的把握方向,并且能够客观、公平地作出一定的评估与准确的判断。    

在此过程中,需考察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经营者心理的变化倾向。这也是十分关键的细节问题。    

如果觉察其出现“偏差”,或者其行为举动偏离既定的轨道目标,并且确定,当这一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将出现对投资者不利的情形。此时,大企业投资者势必审时度势,认清情势,找到对方的弱点并且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对方“牵制”起来,使之回归到既定的轨道之中、继续发展。    

如果不能把握“牵制”环节的运作,却对小企业的举动和行为存在“观望”,“忽略”或“麻痹”,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严重后果,直接损害着投资者利益,也危害双方的共同发展。  

因此,积极思考、应对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道路上,“融资”与“投资”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存在于企业“资金运作”范畴之中。在这条路上会存在着一些“陷阱与误区”。因此,它有时不会一帆风顺,却是暗流急涌。它的运作需要经营者慎之又慎,善于规避风险,营造“安全链”,才能实现共赢。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的杠杆,实现真正的均衡与安全、利益与和谐合作。 

不同的企业也能够从对此环节中审慎思考,针对自我企业运行的实践状况,找到一些“安全资金运作”的参考意见,推动本企业的健康持续经营。

待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