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究不同售购现象的真实 当产品推向市场之时,社会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销售方式与购买需求,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售购现象;展现了迥异的生产和经营理念与方略。同时,也再现了市场消费个体迥异的认知、感知,判断力和洞悉思辨力,反映了迥异的消费形态。 1、“高质高价”与“高价高质” 将高价格等同于高品质并不是一种健康、良性的消费形态。 尽管我们并不否认,企业在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时,会耗费更多的资源,在工艺流程、品牌附加值以及社会产品效度等诸多方面,较之于品质一般的产品,确实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和升值空间。“好东西自然卖得贵”。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客观存在事实,如果表达为“高质高价”,自然是比较合理的,能够被更多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然而,一些消费者却主观地将它一百八十度改变,将“高质高价”与“高价高质”合而为一,混为一体。 这种“合二为一”的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偏差和误区产生的“源头”。因为有个别经营者会利用这种“高价高质”心理拱抬单价、误导消费者,并且从中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那种“十八”变“八十一”的现象,“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是从众多现实的市场销售状况中概括而来的。它确实给一些抱有“高价高质”心理的消费者提了醒;它不仅会使消费者自我利益受到损失却浑然不觉,反而表现出“满意”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它同时导致那些运行“高质、平价”的企业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难于贴近市场,造成了市场竞争的非良性运作状态,使市场秩序无法朝着正常化,有序化方向发展。这对于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都形成一定程度范围内的制约力。 因此,无论从消费者本身利益,还是从生产者利益、或者从社会的良性发展需求而言,在一些程度范围内,我们很有必要倡导一种健康的、绿色的消费行为。通过维护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达成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生活的和谐与进步。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引导健康理性的消费正被人们十分关注,需要全力运作的建设性工程。 2、“物美价廉”与“低价低质” 当个别经营者由“物美价廉”转入“低价低质”的现象发生,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诚信基因在商业竞争中的一种转移与流失。 从这个别现象发生的背后,我们也能够探寻出他其经营理念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逐渐由“良性”转入“恶性”,由“正常”走入“非理性”的变化轨迹。这一变化轨迹正体现出经营者战略眼光与思维、方略的缺失,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迷失自我方向的过程。 在他运作“物美价廉”阶段,他所构建的市场销售空间是很值得欣慰和称道的。市场“热销”态势不仅是对他产品品质与价格的认可与满意,同时,更是对他经营理念与方式的肯定与支持。 因为顺应了市场消费的广泛需求,因为拥有了“让利”的实际行动,从而让“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于是,他也同时赢得了市场“上帝”的青睐、并获得了成功。 正如“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浆”。市场环境中,企业实践运作的真实正好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他顺着这一规则走下去,那么,他将获得更大的成就。这是市场对他的真实回报。因为“价美物廉”在社会产品日趋丰富,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社会大环境下,也是大势所趋,是企业经营的方向所在。 然而,当他逐渐不满足于微利状态,不再对“薄利多销”怀有真诚之心,而是让自我陷入对更大的眼前利益的追逐之中时,他就无异于“逆流而行”,在背弃市场大势所趋的方向,他同时也就偏离了起初正确的轨道,走入了经营运作的误区之中。 3、背弃持续的“诚信”,导致经营失败 当他开始对产品压缩成本,降低品质之后,也就意味着背离了市场的本质性需求;开始降低了对消费者的责任感;走入了与消费者的对立面。自然,市场消费中曾经构建的对其产品的“忠诚度”也就由此大为下降、乃至不复存在。 于是、在“低价低质”的经营理念与行为方略之后,原来市场所“荣宠”的产品却一步步成为市场的“弃儿”。 爱默曾说:“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我想,当这一经典之语成为搏击商海风浪者最朴实的理念与行为指南,那么,“低价低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得以萌生的“着陆点”,也会因而不复存在,那么,市场将会在连接“生产与消费”之间,更加凸显出和谐之势。 “高价高质”体现了产品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平衡、是客观自然之理;“高价高质”在一个侧面彰显了市场消费形态的某种非理性状态;“低质低价”尽管合理,却很难形成社会真实全面的需求;而“低价低质”却暴露了市场竞争中一种非良性的生产运营思路和行为,表露了经营理念的非理性形态…… 如此种种,在“品质“与”价格”之间,相互交叉的组合方式呈现出市场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呈现出纷繁的市场景象,不一而足。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