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盟官方网站发布的统计进口数据和我国海关统计数据来看,2005年1月-4月,中国鞋类产品(成品鞋和鞋材)出口22.9亿双或千克,金额55.7亿美元。其中成品鞋22.4亿双,金额53.9亿美元,出口平均单价2.41美元/双。其中,塑胶鞋出口13.3亿双,21.8亿美元,出口平均单价1.64美元/双,同比分别增长14.7%,21.8%,6.5%;皮鞋出口4亿双,22.4亿美元,出口平均单价5.55美元/双,同比分别增长14.3%,29.5%和11.7%。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其中欧盟是我鞋类出口的每二大市场。2005年1月-4月,对欧盟鞋类产品出口3.3亿双,同比(扩盟后25国,下同)增长3.1%,出口金额9.4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出口平均单价2.83美元/双,同比增长30.4%。 上面的这些数字让人们觉得欧盟的市场看进来是如此的喜人,但在如此喜人的形势背后,也隐藏着中国作为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制鞋强国的尴尬。有专家认为,中国的制鞋企业目前在“自己的家里”制造了1973年到1978年间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现过的同样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的鞋类进口增长仍然会保持非常强劲的势头,而且对欧洲人来说,中国鞋产品的质价比很好,这就意味着,欧洲消费者的印象是买中国鞋的价钱是合理的,虽然很少有人能够从技术角度去评价产品,而多是从表面去考虑。相当高的质价比的确是进军欧洲市场最大的优势,但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我们的弱势。 其实,“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的贸易保护机制”并不是一句空话,为了保护本国制造商及就业水平,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鞋类产品出口的配额限制、进口许可监控、接连不断的反倾名誉扫地诉讼......种种来自政府和有关组织的政策和条款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国鞋拓展欧洲市场的阻力;发生在西班牙的“烧鞋事件”、意大利鞋业厂商会在报纸上抵制中国鞋的广告等等,这些不断来自民间的抵制措施,直接阻碍了中国鞋在其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中国鞋在欧洲市场上虽然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和潜力,但脚下的道路依然是布满荆棘,尤其是当地的鞋业制造商,对中国鞋充满了“怨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