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倾销方案的实施,势必造成广州、温州等地的鞋企对欧盟出口的下降,并有很大份额将转为内销。由此将导致国内鞋业市场进行重新洗牌。生产设备、技术力量及人才储备等相对薄弱的我省鞋企的市场份额面临着被瓜分的可能―― 挥舞多时的欧盟反倾销“大棒”最终还是砸向了中国鞋企。欧盟成员国10月4日以微弱优势投票通过了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的正式反倾销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欧盟从10月7日起分别对两国皮鞋征收16.5%和10%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这一方案将原来不包括在临时性反倾销征税范围内的童鞋也纳入正式反倾销征税范围。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内,欧盟市场的鞋类进口商将为原产自中国的皮鞋支付16.5%的进口关税。这将大大影响中国皮鞋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辽宁是中国鞋业的重要产地之一,而欧盟又是辽宁鞋业出口的重要市场,这一反倾销方案必将对辽宁鞋业生产、出口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对此,辽宁省总商会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鞋企要在现有水平上及时调整思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及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提升行业国际竞争能力。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自今年4月欧盟下令对进口自中国和越南的皮鞋征收临时性关税后,中国皮鞋对欧盟出口额逐月下降。商务部外贸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六七两个月,中国皮鞋对欧盟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3%和4.9%。 对于中国而言,制鞋业有劳动力资源、原料资源和基础设备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这决定了其在国际制鞋业生产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同样,鞋业也是辽宁省的出口强势项目。据了解,欧盟、美国和日本是辽沈地区鞋类出口总值居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欧盟反倾销税的征收,我省鞋类对日本的出口额呈急剧上升趋势。 从辽宁各市出口量看,制鞋业最发达的地区为大连,其出口额占到辽沈地区出口额的八成;其他城市仅占二成。这表明辽沈鞋类生产企业相对集中,行业发展十分不均衡。这也是企业和行业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欧盟皮鞋进口商组织进行的测算显示,中国皮鞋的均价为每双8欧元(合10美元)。征收反倾销关税后,每双进口鞋价格应会上涨超过1欧元。欧盟市场每年需要25亿双鞋子,目前中国产品占据欧盟皮鞋市场35%左右的份额。 辽宁鞋业商会负责人分析认为,尽管我国鞋类产量和出口量很大,但技术创新、开发设计力量薄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大部分产品属于来料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低档鞋占据了出口的主要位置,出口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严重。 辽宁鞋业商会负责人认为,我省鞋企要在现有水平上调整思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由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参与世界经济大市场的竞争。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凝聚行业规模效益 对于中国皮鞋制造商尤其是生产低档产品的鞋业制造商来说,可能不得不通过压缩出口业务或者裁减员工来应对反倾销关税的冲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将影响到7万中国制鞋工人的就业机会。”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日前表示。 我省同样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影响。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制鞋业为来自中国广袤农村的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制鞋业从业人员多达400余万人。辽宁是全国鞋业的重要产地之一,近年来发展尤其迅速,制鞋企业已达6000多家,在我省就有几十万的制鞋从业人员,仅辽阳刘二堡就有制鞋从业人员4万多人。 辽宁鞋业商会负责人分析说,欧盟反倾销税对南方鞋企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欧盟反倾销税势必造成广州、温州等地的鞋企对欧盟出口的下降,并有很大份额将转为内销。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产品转为内销后,将使国内鞋业市场进行重新洗牌。这些企业大多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技术领先,而我省的一些鞋企无论在生产设备,还是在技术力量、人才储备等方面,很难与南方先进鞋企进行抗衡。那么,我们原有的国内市场份额就面临着被瓜分的可能。这将是欧盟关于中国皮鞋反倾销方案对辽宁鞋企带来的主要影响。 来自广州海关的统计也显示,今年4月,广东皮鞋当月对欧盟的出口增幅明显回落,6月和7月的出口额更是连续下滑,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1%和5.2%。
业内人士认为,反倾销税将首先冲击一些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鞋企。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鞋企必须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工人素质,而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要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由于制鞋行业产品本身的特点,专业化生产要求高,社会配套程度高。但在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各自为战。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分散成了制鞋产品竞争能力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辽宁鞋业商会负责人认为。 据悉,目前沈阳市的鞋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恒泰鞋业园为代表的鞋业产业集群,带动了沈阳地区鞋业的发展。恒泰鞋业园每年的产值就达40多亿元,目前,沈阳皮革大市场已初具规模,沈阳鞋料园正在建设中。实施名牌提升战略,塑造国际知名品牌 虽然目前中国鞋业生产总量和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到世界的53%和60%,但是,中国皮鞋制造业自主品牌的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令中国鞋业不得不在贸易摩擦的夹缝中挣扎。 辽宁鞋业商会负责人分析认为,中国制鞋业近年培育和创造了不少国内知名品牌,但在国际竞技台上,中国鞋业仍欠缺竞争力。为此,在制鞋行业亟须实施名牌提升战略,继续强化品牌意识,有条件的制鞋企业应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并在产品设计、功能性、款式和舒适度等方面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设计方法,改善产品的内在性能。 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从而提升中国制鞋业在世界同行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中国鞋类产品的竞争力。在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名牌形象方面,要吸纳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企业要从制造提升到创造、创新,从国内名品牌提升到争创国际名品牌,要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已进入WTO“后过渡期”,外国鞋抢滩中国市场,制鞋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这给我国制鞋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在劳动力、原材料资源和基础设备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决定了我国制鞋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制鞋行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制鞋业的综合竞争力。 早在10年前,中国鞋城就已经成为东三省的鞋品集散地,但当时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是外产鞋。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本地加工、制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据东陵区商贸和旅游局局长曾大雷介绍,目前东陵区共有制鞋企业500多家,加上小型加工企业全区制鞋户总数近3000个,制鞋业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并形成了汪家、桃仙两处鞋业生产基地。鞋业生产基地在逐步扩大鞋业生产规模后,也提升了本地制鞋业的质量和水平。现在,地产鞋在中国鞋城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未来沈阳鞋业出口每年会增长一个亿,沈阳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