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初欧盟理事会宣布分别对两国皮鞋征收16.5%和10%的反倾销税起至今,仅有奥康、泰马等四家中国鞋企应诉,同时涉案的1200余家企业则放弃了诉讼。 12月7日,欧盟对中国皮鞋做出反倾销裁决的申诉期限将最后截止。 民营鞋企奥康老板王振滔担心,一旦欧盟开征为期两年、税率为16.5%的反倾销税,中国制鞋业败退欧盟市场或成定局。 “为尊严而战” “我们将为了市场尊严而战。”刚从欧洲返回的王振滔征尘未洗。 10月初,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征税的终裁提案,宣布自10月7日起分别对两国皮鞋征收16.5%和10%的反倾销税。根据欧盟法律,在正式启动反倾销税征收后两个月内,相关企业可通过欧盟一审法院以"司法申诉"形式进行起诉。 10月23日,奥康集团率先宣布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作为中国年出口量300万双的民营鞋企主,王振滔认为,欧盟在调查、审定、裁决中存在诸多问题,不符合欧盟相关法律,比如在市场经济地位方面,欧盟在计算阅卷和抽样企业的标准方面模糊不清。 “欧盟对中国制鞋企业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明显不合理,这损害了国内大部分制鞋企业乃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王振滔说。 16.5%的税率将是致命性的。在欧盟仲裁生效并开始执行之后,很多出口欧盟的鞋企都将被逼上绝路,因为出口欧盟的鞋企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利润只有10%左右,在他们与欧盟的生意中,大部分利润其实是让给了欧盟的经销商。 在欧盟的算盘中,在计算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时,常常将出口国分为"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两类,并分别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市场经济国家"调查机构直接使用其国内的价格数据,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则采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三国(即"替代国")的价格数据作为正常价值。 "这样做毫无道理,不符合WTO规则和行业惯例。"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廖跃表示,"对于我们有些企业都还没有抽样,也没有审核、没有结果,就连同我们一起打击了。" 本月初,温州泰马与广东金履、惠州新生港元鞋业公司应声而起,也宣布加入应诉战团。 金履鞋业公司办公室张先生表示,欧盟理事会对金履鞋业的初裁倾销幅度为100%,通过应诉后税率降至9.7%,但欧盟并未就此做出解释。金履鞋业希望通过到欧盟法院打官司,使倾销幅度最终降为0。 王振滔表示将在诉讼中主攻两个方向,一是对中国鞋企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问题,二是损害认定的问题。 "沉默的大多数" 令人关注的是,其余1200多家涉案鞋企均选择了沉默。 温州某知名品牌鞋企负责人表示,高额的诉讼费用让许多小规模企业望而却步。同时,欧盟法律并未对审理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加上举证责任、调查等程序繁杂,极有可能出现"制裁已经实施完毕,而法院诉讼尚无结果"。 因此,一些企业选择绕道出口其他国家的方式来避开欧盟的反倾销税。 行业巨头的态度暧昧更耐人寻味。据了解,在国内中高档皮鞋市场占有率高达10%的某品牌企业也放弃应诉,转而前往欧洲某国投资20亿元兴建鞋革工业园,希望以此规避国际市场的各种贸易壁垒,从而实现其全球化拓展路径。 调查发现,个别企业依然对欧盟市场抱有乐观态度。台州斯美特鞋业有限公司业务人员称,中国出口的皮鞋价格对于欧盟的消费者来说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吸引力。"我们相信欧洲消费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可以支付中国鞋类产品因征税而提高的价格。" "这是一种消极的观点"。奥康集团聘请的代理律师蒲凌尘表示,欧盟在本案的调查和裁决中存在诸多违背欧盟反倾销法规之处,例如分别税率待遇、企业市场经济待遇、反倾销税率的计算、信息披露的时限,非抽样企业的待遇等,我国企业如果针对这些事实提出异议,仍存在抗辩胜诉的可能性。 政府支持应诉 据了解,中国年产鞋70亿双,约占世界的70%,中国鞋业从业人员超过220万。目前,制鞋业在浙江多个地市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欧盟高关税对浙江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冲击相当大,尤其是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影响面也较广,甚至危及部分人员的就业。 对于国内企业应诉反倾销,有关部门表达出了明确的支持态度。 自2005年12月,欧盟委员会启动针对中国鞋的反倾销调查程序以来,以商务部为首的中国政府在应诉上不遗余力。10月25日,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受文曾向相关媒体表示,商务部将全力支持企业应诉反倾销。 11月16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也向媒体确认,商务部尊重和支持部分中国鞋企拟将皮鞋反倾销案上诉欧洲初审法院,并将在公共服务和信息方面向企业提供帮助。 有专家呼吁,不少国家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单个行业和单个企业也可以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我国制鞋企业应积极向欧盟提出市场经济地位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