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国作家法朗士说的那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堂吉诃德,一个桑丘・潘沙;我们听从的是桑丘,但我们敬佩的却是堂吉诃德。 奥康和泰马,浙江仅有的两家应诉鞋企,精心准备材料,四处奔走抗辩。在很多人眼里,就像是两个空抱着骑士理想却不断碰壁的堂吉诃德;当我们走入他们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心中除了那熊熊燃烧的激情之外,还有冷静的头脑、绝地反击的勇气、风物长量的智慧…… 战斗,已经打响“现在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带着奥康、泰马等4家中国鞋企的托付,“反倾销第一律师”蒲凌尘已经奔赴欧洲。相隔60天,奥康宣传部负责人韦开孟到现在仍然记得刚得知要应诉的那天。“2006年10月23日,星期一中午,总监开完例会,告诉我说奥康宣布打官司了。然后大概下午5点左右,我们把消息通报给温州本市的主要媒体。当时有的报社已经准备下班了。” 两个月过去,奥康董事长王振滔在2006年12月22日的博客中写道,“现在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英国的律师团加中国的律师团,已经把材料最后完善了。可以说,我们跟欧盟的官司真正开始了。无形的战斗已经打响。” 据透露,奥康的申诉内容将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欧盟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不符合欧盟法律法规,如只取证中国鞋类企业中的小企业,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没有取证;其次,欧盟认为,中国市场化程度很低,中国大量鞋企背后有政府支撑,这些描述与现实不符,因为此次涉案的鞋企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三是欧盟单方面认为,中国鞋企对欧洲市场的销售价远低于成本价,事实并非如此。 不仅是奥康,中国鞋类制造公司之一的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也向欧共体一审法院提出申请书,要求申请废除欧盟理事会表决通过的1472/2006条例(即欧盟对我国制鞋业征收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的法规),欧盟一审法院也已于当日受理了此案。3个月内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就此案做出法律答复。 尽管奥康和泰马这两家温州企业,在市场战略和生产规模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区别,但对应诉胜败的说法上,这两家达成了惊人一致。王振滔说“输了也是赢,赢了更是赢”,泰马鞋业董事长廖跃则说,不管官司是赢是输,中国的鞋业都应该站出来据理力争,并且“只有在法律程序中正面应对才是惟一的出路。” 堂吉诃德式的理想和勇气,加上一个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贸易战场,确实,“现在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先驱,但不孤独 “我相信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调整对策,因为没有人退出行业。” 廖跃告诉浙江市场导报记者,自己并没有感到孤独,因为在泰马的股东中,没有人反对应诉的事。 王振滔说自己,不想出风头、当烈士,是做先驱。“目前起诉的这4家企业对国际官司比较了解,对游戏规则比较懂,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实,起诉不在于企业的多少,在于大家团结和支持,我相信这4家同样能打赢官司。” “但是我们希望同行业能从精神上支持我们,响应我们。从行业内部多一些呼声。呼声越响,我们的信心会越大,也许对欧盟或其他方面压力就会很大。”在奥康看来,声援就是对他们的支持。 “对奥康和泰马来说,不会感到孤独吧。”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告诉导报记者,作为中国鞋都的温州,正以沉默表示反抗。比如有的企业选择在东南亚设厂,借道输出产品,有的企业试图通过品牌战略绕过反倾销带来的影响。 “我相信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调整对策,没有人退出行业,我们鼓励企业应诉,但是抗议欧盟反倾销的方式不一定是应诉。” 现实,不是空想 “梦想以后该怎么走,我们心中有数。” 尽管在我们的采访中还有人在怀疑,“这场官司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呢?”但战争已经开始,应诉毫无疑问是对的。 欧盟智库Eur-Ifri主任皮埃尔・德福安表示,“温州皮鞋企业起诉欧盟这件事情非常好。因为从企业来说,它享有这个权力,如果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寻求法律上的援助,这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纠纷中更加趋于成熟,我个人非常赞赏这种做法。” 更早些时候,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也称:中国的一些鞋革企业决定采用法律手段,到欧洲法院起诉欧盟的反倾销举措,是非常正当的行为,对此他表示理解和赞赏。 蒲凌尘认为,“无论结果如何,这个案子说明了中国企业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进步,这是它的意义。” 王振滔常说自己的愿望是站在月球上,看着人们穿着奥康鞋在地球上走来走去。这个愿望看起来更像一个幽默,但反倾销却是这条理想路上一个真实的障碍。他说,“少年的时候,不可能想到自己未来是怎么样的,我也没有想过。但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要考虑到以后的事情,而不是眼前,梦想以后该怎么走,我们心中有数。” 与奥康不同,泰马一直是在出口领域不断成长的企业,反倾销给其带来的损失更为现实。廖跃告诉导报记者,“你只要看看欧盟这次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背后是什么就完全明白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尝试。”也就是说,如果这两年中国企业能忍受,那么第二步他们也许就是制定5年的反倾销税,甚至更长。 奥康和泰马在私下的交流据说不多,但王振滔其实也在这样想,“这次哪怕输了,下一次如果别人也这么来,我们会知道该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