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节节高中国鞋输欧路不平
随着欧盟东扩,一时间,我国商品通往欧洲的征程是喜是忧,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有数据显示,2003年中欧额首次突破1252亿美元,同比增幅达44.4%,超过了中日与中美贸易的增长速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我国鞋类企业面对欧盟这一市场格局的重组,踏上的将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途?
从今年5月1日起,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塞浦路斯、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使欧盟的成员国从现在的15国扩大到25国。扩大后的欧盟,人口超过4.5亿,成为最大的发达国家消费市常近年来我国鞋类对欧洲出口呈增长之势,中国轻工进出口商会鞋类分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我国鞋类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0.10%和15.37%。对原欧盟15国出口鞋2.95亿双,金额6.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52%和10.69%;对欧盟25国出口3.95亿双,金额8.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2%和15.27%。
轻工商会鞋类分会秘书长王颖日前表示,欧盟东扩,对中国鞋类企业而言,是开拓欧洲鞋类市场的有利时机,同时更是巨大的挑战。中国鞋尤其是中国品牌鞋要征服欧洲人,仍需要经历一段不平坦的跋涉。
利好:大了手续简了
王颖认为,对于产量近60亿双、占世界鞋类总产量50%以上的中国鞋业来说,欧盟扩大后,原来存在于东欧各国的不同关税制度、外贸审批程序以及相关法规都将随着加入欧盟而统一,我国的鞋类出口商可进入一个有着4.5亿消费者的市常欧盟扩大后,其共同贸易政策、企业运作规则等将同样适用于新成员国,可使中国企业今后与25个欧盟成员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简化许多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并缩短审批所用时间。关税水平的降低对扩大我国鞋类对欧盟的出口也将大有益处。
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苏超英也认为,目前,欧盟各新成员国本土生产的运动服及配件、鞋类和皮革制品不多,需要由进口来满足,但来自德国等欧盟国家的产品价格通常较高,于是来自亚洲市场的鞋类等产品就大受青睐。而我国的企业与10个新入盟国家的业务相对较多,欧盟东扩也为这些企业更多地进入欧盟老成员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他分析说,目前10个新入盟国家的工业制品平均关税水平是9%,普遍高于欧盟现有成员国的关税平均水平6%。欧盟东扩后,新入盟国家的关税会大大降低,这将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与新入盟国家的交易成本。此外,欧盟东扩后,随着10个新入盟国家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其产品劳动成本的增加速度有可能快于我国,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得以保持。
挑战:高了制度严了
谈到我国鞋类出口欧盟面临的挑战,王颖认为,欧盟东扩会使我国曾与新入盟的东欧国家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变成“一纸空文”。各新成员国入盟后按照欧盟的统一产品标准生产并进口商品,而原来东欧10国的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我国企业较容易满足甚至超过其标准,但是随着东扩的进程,原有的较低标准就被欧盟“严格甚至苛刻”的、环保、卫生等标准所取代。为此,我国的鞋类出口企业将要为更高的标准付出更多的努力,原有的成本优势也将随之减少,同时,一系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台,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制约我国鞋类出口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