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行业估算,成都市1200余户制鞋企业2006年出口鞋类产品超过5000万双,货值超过7亿美元,出口 约占总产量的80%左右(内销不到20%),大部分产品通过贴牌代工、边贸出口而未纳入海关统计。据海关 统计,2006年成都市鞋类产品出口909.5万双,同比增长42%,出口总额14669万美元,同比增长59.2%,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以下分析采用海关统计数据)。制鞋产业已成为我市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特色产 业,“中国女鞋之都”正逐渐成为全球女鞋之都。 出口企业 大批制鞋企业直接走向国际市场,出口队伍进一步壮大,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成都市鞋类 产品出口企业有117户,比2005年增加11户。其中,出口鞋类产品的外贸流通企业68户,比上年减少14户 ,出口8302万美元,增长33.88%,出口占比由上年的56.6%下降为54.6%;出口鞋类产品的制鞋企业49户 ,比上年增加25户,出口6367万美元,增长118.12%,出口占比由上年的41.4%上升到43.4%。民营企业已 经成为鞋类出口主体,全市民营鞋类出口企业共有104户,出口鞋类产品1.1亿美元,同比增长33.06%; 国有鞋类出口企业12户,出口3662万美元,增长 288.75%;外商投资鞋类出口企业1户,出口7万美元, 增长45.31%。从出口企业规模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全市出口鞋类产品上千万美元的企业仅有四川 新立新、艾民儿2户,分别出口2B47万美元和1374万美元;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29户,占出口企业户 数的24.7%;出口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34户,占出口企业户数的29%。 出口市场 2006年成都市鞋类产品出口到109个国家和地区,比2005年增加了纳米比亚、斐济、波多黎各等3个国 家。欧洲、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75.63%,其中欧洲市场占出口总额的56.49%。出口居前 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俄岁斯、欧盟、乌克兰、香港、拉脱维亚、土耳其、波兰、匈牙利、巴拿马 ,占出口总额的81.35%。 2006年,全市鞋类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增加2209万美元 ,增长367.77%;对土耳其出口增加449万美元,增长403.38%;对波兰出口增加237万美元,增长179.24% ;对欧盟出口增加629万美元,增长46.32%。对独联体国家增长迅猛,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增加1702万美元 ,增长157.37%;对拉托维亚出口增加555万美元,增长697.76%;对乌克兰出口增加485万美元,增长 57.25%。对香港、东盟等市场出口下降较大,其中对东盟出口减少338万美元,下降61.21%;对香港出口 减少462万美元,下降33.99%。 出口价格 从出口产品档次来看,目前我市鞋类出口仍以中低档皮面鞋为主,出口成交价格一般在10―20美元 /双,部分产品甚至低于10美元/双。2006年出口成交价比2005年平均提高了2美元/双,达到16美元/ 双,绝大多数产品在美国、欧洲的低档鞋店和小摊小贩销售,少量产品在中\高档鞋店中销售,价格明 显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产品。出口鞋类中70%的产品使用国外商标或他人品牌,一些同档 次鞋类价格甚至低于越南、泰国产品价格,表明我市制鞋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滞后 ,产品档次亟待提高。 出口环境 欧盟一直是我市鞋类产品的传统出口市场之一,近年来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 10月5日,欧盟理事会批准对中国皮鞋产品正式征收16.5%的反倾销税,我市对欧盟鞋产出口遭遇寒流。 由于反倾销税一般由进口商消化,而欧盟鞋类进口商的利润空间大约在15―20%之间,反倾销税基本上把 进口商的利润打压殆尽,使欧盟订单开始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转移,对我市制鞋产业产生了较大的负 面影响。因此,在2年有效期内,我市对欧盟鞋类出口难有良好表现。 俄罗斯是我市主要出口市场,大多以灰色清关方式由中间商包税入境,许多生产企业出口市场单一 ,对俄罗斯市场依赖性很大,近50家企业在俄设有档口。2006年11月15日,俄罗斯颁布第683号政府令《 关于规定2007年俄罗斯联邦境内零售贸易经营主体使用外籍劳工许可比例》,规定从2007年4月工日起外 国人不得在货棚或露天等自由市场从事零售贸易,俄罗斯出动大批警力清理从事零售业的外国公民,大 批中国摊贩陆续回国,我市对俄鞋类出口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和考验,从灰色贸易向正规贸易方式转型 已势在必行。 产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鞋产业发展,将制鞋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和促进城 乡充分就业的重点产业之一。2006年市政府成立成都市制鞋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确定了“一都两国”发 展战略,启动了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建设,加大崇州、金堂两个制鞋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力度,增强其产业承载能力和集中集约集群度,加强对国外和沿海制鞋企业的招商引资,吸引一批 品牌企业入驻。 我市已经启动对西部鞋都的规划调整,完善交易展示、研发设计、鞋材市场、物流配送、教育培训 、信息发布等高端服务功能,提升产业配套环境,做大做强“中国女鞋之都”区域品牌,我市制鞋产业 将在未来几年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市场策略 为促进我市制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和市场环境,应当在以下几个 方面寻求突破: 实施市场多元化。要改变长期以来对欧洲和美国市场过度依赖的状况,加大对南美、澳洲、非洲等 南半球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利用南北半球的反季节特点,促进企业均衡生产,同时避免市场过度集中 产生的贸易摩擦风险,规避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国际国内市场并举。由于我市鞋类产品在国际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外贸依存度 高达80%,许多企业长期习惯于做外贸订单,反而对国内市场开拓重视不够,或出现畏难情绪。政府有 关部门和协(商)会要引导企业统筹开拓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积极帮助制鞋企业搭建国内营销平台, 提高成都女鞋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我市制鞋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特别是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往往成为低档品 、大路货的代名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创建自主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是我市制鞋产业的必由之路。 要充分发挥爱民儿、卡美多、曼其尼等一批自主品牌的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养自己的 核心竞争力,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市场扶持品牌,将“中国女鞋之都”打造成为品牌之都。 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根据我市制鞋产业中小企业为主、产业发展集中的特点,发挥好省、市、区( 市)县政府、鞋业进出口商会、西部鞋都等各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改变过去企业开拓市场单打独斗 的做法,变游击队出击为集团军作战,以市场为目标,以区域品牌开路,以企业品牌跟进,以政策支持 保障,为加快我市制鞋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