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鞋业存在着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出口增长以量取胜、整体利润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问题。《报告》指出,在中国鞋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越发严峻的现实下,中国鞋业贸易增长方式亟需转变。 负责参与《报告》的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汉江表示,目前我国有生产企业3万余家,直接从业人员400余万人,各类鞋类产量100多亿双。2006年,我国鞋出口78亿双,比上年同期增长11.1%。2007年上半年,我国鞋出口44亿双,比去年同期增长12.3%。 但是,在一系列高速增长的数据背后,中国鞋业的隐患问题开始凸现。 王汉江依然用统计数据说话。“2006年我国鞋出口78亿双,金额218亿美元,平均单价仅为2.8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国鞋出口44亿双,金额120亿美元,平均单价略有下降。”而从2000年到2006年的7年横比来看,中国鞋类出口数量与金额基本是同步、平行发展,出口的增长基本由数量堆积而成。出口单价数年均在2.5美元/双水平徘徊,出口利润一般在5%~15%不等。“以美国市场为例,2006年我国出口美国20多亿双鞋,金额76亿美元,占全国鞋类出口总额的34.9%,但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平均单价不足意大利鞋子的1/3。” 整体利润低与鞋类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不无关系。以出口企业为例,2006年,在约1.5万家出口企业中,出口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51家,仅占总数的0.34%。说明小企业数量众多,在行业中所占份额小,整体意识相对薄弱。“我国鞋业经营秩序较乱主要由此而生。”王汉江说。同时,在整个国内鞋类产业链中,一些优质原料、核心技术、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国际品牌等增值较大的部分还是要依赖外国。 此外,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美、欧、日、俄和中国香港地区,亦成为中国鞋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纠纷不断的摩擦因子。 据介绍,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及我国的香港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1%。今年上半年,中国鞋约50%集中销往美国和欧盟市场。自1979年以来,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鞋类提出反倾销指控,涉案金额10多亿美元。“这也是制约我国鞋业长远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王汉江指出。 出席了此次大会的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程永如处长透露,欧盟已于8月7日称拟对中国皮鞋出口澳门又转道欧洲的情况发起反规避调查,预计正式立案将于9月后公布。而一旦我国企业被证实因实施了不合法的规避行为而再遭受欧盟的反规避措施,正常出口欧洲的鞋企显然无法避免再受牵连。 对此,王汉江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反规避调查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对的新的贸易壁垒。中国鞋企应该积极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避免在贸易中陷于被动。他表示,组建中国鞋业组织联席会就是行业组织意在改变我国鞋业贸易增长方式、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的一次努力。 此次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鞋业组织联席会系由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皮革协会、香港鞋业商会、广东鞋业厂商会、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等十几家商协会联合发起,为推动中国鞋业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推进中国鞋业品牌建设和提升中国鞋业整体水平而建立的长远机制。 据介绍,在中国鞋业组织联席会机制下,各方除了定期向外推荐会员地区的出口品牌目录,组织各类鞋业贸易促进活动之外,还将代表行业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