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关媒体近日报道,欧洲对华立场日趋强硬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并将追随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美国和欧洲均指责中国产品获益于政府补贴。 欧盟贸易防卫手段为期一年的审核将出现一个最大的政策变化,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近日建议,应该授予欧委会自行发起反补贴调查的权力。按照欧盟内部正在讨论的一项改革方案,欧盟委员会今后将有权自行发起反补贴调查,不再需要等企业申诉后再采取相应行动。欧盟以往将中国归入“非市场经济体”以避免补偿性关税,但是这种对“非市场经济体”不适用反补贴措施的惯例如今也在松动。 英国有关媒体透露,拟议中的行动得到了欧盟成员国政府和一些业内企业的有力支持,因为他们对日益上升的对华贸易逆差正逐渐失去耐心。欧洲对华贸易逆差目前正以每小时2000万美元的速度上升。 按照欧盟现行的反补贴规则,通常只有在欧盟企业提起申诉情况下,欧委会才能“被动”决定是否启动反补贴调查,进而对被认定存在补贴的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提出申诉的企业还必须代表欧盟相关产业50%的产出。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欧委会内部讨论文件的说法,指出这种改变是因为如果由官方发起调查,就可以不必像企业那样担心因申诉而遭到对方报复。在企业有顾虑的情况下,欧盟显然希望利用反补贴这项贸易救济工具,由欧委会直接介入争端。据了解,目前有12个成员国呼吁采取更多的反补贴行动,仅有2个成员国反对,赋予欧委会调查权也得到了十多个成员国的支持。该委员会一位官员表示:“这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双反”步美国后尘更值得注意的是,曼德尔森还建议,要对欧盟奉行已久的“非市场经济体”不适用反补贴措施的原则打开缺口,这将直接影响中国产品。 欧盟对非市场经济体不适用反补贴措施的理由是,很难判断这些国家的补贴程度,因此只采取反倾销等其他贸易救济手段。但曼德尔森认为,对那些在反倾销调查中经个案处理被给予市场经济待遇的企业就可以适用反补贴措施,即便他们来自非市场经济体,因为这些企业信息相对充分,足以对补贴程度作出判断。这意味着欧盟很可能要步美国的后尘,着手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在反倾销的基础上加设关卡。 反倾销措施的频繁使用正在加深欧盟内部裂痕。无论是2006年的中国皮鞋案,还是今年的中国节能灯泡案,欧盟每次反倾销决定都使成员国分裂成两派。据了解,现在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不愿过多动用反倾销措施。因为对廉价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损害欧盟进口商和消费者利益,保护少数本土生产商。由于欧洲企业将生产环节外包,反倾销往往伤及欧盟自身。 较之反倾销,反补贴则省去一些担忧,毕竟外国政府补贴只会给“纯正”本国企业,很少便宜外人。反补贴矛头直接对准外国政府,因为补贴一般被认为是政府行为,贸易摩擦的性质不止是企业行为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