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口号已经喊了多时,但是,如何走出去?走的方向在哪儿?怎么走?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在多年的摸索后,中国消费品制造业的海外之路终于有了些许眉目---以国际经贸合作区的方式,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从目前来看,这种方式较为适合中国企业,尤其是庞大的轻工制造业。 获取更大的利润11月底,扬州一家生产五金管件的企业得到商务部的正式批复,同意在越南广宁省投资300万美元建厂。这是扬州市在越南进行投资的第二家民营企业。之前在越南第一个"吃螃蟹"的扬州企业,是仁和电子公司。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扬州企业表示有"走出去"的迫切愿望。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家民营企业与越南当地达成投资意向。 随着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越南正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同时,越南木材、水资源等十分丰富,且商务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较低,工人月工资一般在400元人民币左右,500-600元已属高工资。 现在,扬州不少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在感叹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束缚企业加快发展步伐。这些企业不妨转换发展思路,勇敢地走出去,到越南等国寻觅新的商机。 与扬州的做法极其相似的是,温州的企业也"嗅"到海外投资的商机。去年9月,温州康奈公司与东宁吉信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康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康吉国际在乌苏里斯克注册成立康吉工贸,并以此为主体,投资建设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 目前,该合作区已入驻国内企业6家,其中包括宏盛达、鑫尔泰等4家鞋厂,主要来自温州和福建。据康奈集团总经理钟普明介绍,欧盟、俄罗斯、乌克兰是中国鞋出口的三大市场。中国目前出口皮鞋均价为每双8欧元,征收关税后,每双鞋上涨超过1美元。多数欧洲经销商不会承担接近17%的高额关税,这可能使得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在俄罗斯,轻工产品还面临着"灰色清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估算,仅东南沿海生产的鞋,这几年因"灰色清关"等不规范的贸易形式造成的损失,就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介绍,对于此前没有"走出去"的企业来说,以一双200卢布售价的鞋为例,其总成本原为150卢布左右,到俄罗斯生产之后,关税的减少将带来每双鞋成本下降15-20卢布,总成本下降10%左右。 园区内有3家鞋企开始生产,都是早已进入俄罗斯的企业。由于’禁售令’的打击,鞋子销售量减少,带动每双鞋今年售价都增加80-100卢布。这将带来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增长。"钟普明称。 有鞋企给记者算账,此前售价200卢布出头的一双鞋,目前售价为280-300卢布,净利润增长40%左右。这样算来,目前已走出去相比没走出去的鞋企,其总成本下降20%。 单个企业走出去很困难,成本高,人才缺,而境外园区则可帮助企业办理审批手续、劳工许可,同时在财务、税收制度方面都能使企业容易符合当地的要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汉林认为,境外园区的设立,让企业能够"抱团",产生投资集群效应,从而提升企业对海外投资的整体印象。 减少更多的摩擦"面对反倾销之类的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强调品牌输出。"商务部合作司的有关专家指出,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使"中国制造"在出口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面对外国提出反倾销调查,不能一味埋怨或指责对方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要主动审视自己,是否无懈可击。"中国制造"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并不被反倾销,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打响品牌,用过硬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去参与市场竞争,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品牌型转变。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游戏规则,更要主动融入国际规则,对中国企业而言,可以采用一些亲和当地民众的做法,如多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在当地投资办厂,既解决当地民众就业,又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这样一来,既可减少或避免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也不会受到同行的排斥或反对。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模式得以提出并实施。中轻联副会长杨志海指出,这种模式不仅延伸国内企业的市场,拓宽国内企业的活动空间,还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实现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贸易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