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是国际惯例,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此后,分别于1994年、2003年、2004年、2006年进行过重大改革。 针对贸易顺差过大的顽疾,我国政府最终挥出了近年来的最强一击。自7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五部委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覆盖了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在这次出口退税调整中,对各地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皮革企业更是首当其冲。 退税调整挤压利润7月开始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目的是为了缓解我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减少贸易摩擦。这次出口退税调整,服装、鞋帽、粘胶纤维都在调整之列,其出口退税率由以前的13%减低至11%,毛皮服装更是由13%降到了5%,皮革和化料出口退税降至零。 7月起,出口税减少后,对于鞋企的考验才真正开始。除了裁员外,一些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还有节约水电等开支,提高管理效率。按常理来讲,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后,可以通过水涨船高的办法来调高出口价格,减轻自己的压力。“但这样你就没有价格优势,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能没有全球化的眼光。” 因为中国鞋大多数企业主要靠贴牌生产,因此,主动权往往掌握在进口商手中。经过讨价还价后,生产企业只能接到价格很低的出口单子,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低,靠退税吃饭之路走向尽头。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福建省影响面积广、数额大。据测算,7月1日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免抵退税额将比上年减少2631万元,免抵税额将减少1168万元。目前,政府迅速召开各相关部门会议,海关、商检、外经、国税等部门通力合作,力助企业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