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宏观调控造成银根紧缩、用工成本上涨、招工难等困境的共同作用下,泉州鞋企有的笑傲疆场,有的身心俱疲,有的奄奄一息。纵观泉州鞋业市场格局,笔者以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一线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泉州鞋业内销销售回款额超6亿元的企业约为3家:安踏、361°、特步,其中以安踏为领导品牌,地位进一步巩固,361°和特步在局部市场对其形成挑战,甚至局部有所超越。一线品牌在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终端质量以及管理水平诸方面进一步扩大和二、三线品牌的优势。 根据对二、三线品牌市场份额的调查,目前泉州鞋业二、三线品牌年销售额基本都在0.3―3亿元之间,和一线品牌差距颇大。二、三线品牌不能够在全国市场形成全面优势,但却可以在局部个别市场形成一定的优势。由于在企业规模、管理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真正可以在短期内跻身第一集团的二、三线品牌并不多。 由于管理能力欠缺,品牌运营失控(尤其是不良应收款高居不下)等方面的原因,很大部分二、三线品牌将在2008年逐步走向衰亡,退出市场竞争。 4、品牌竞争将逐步走向理性化。 毫不客气的讲,此前泉州鞋企为了短期内做大做强,往往不惜血本采取恶性竞争手段,杀手锏此起彼伏。惨烈竞争之后,行业赢利水平微乎其微,加上管理基础薄弱,营销费用失控,许多企业甚至陷入连年亏损,这也是导致部分企业退市的根本原因,在经过一轮行业洗牌之后,企业将不得不进行竞争成本核算,从而走向理性竞争之道。 5、新进品牌速度将逐步减缓,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形成。 经过一轮拼杀之后,泉州鞋企纷纷由外销转入内销的速度将有所减缓,数量也将锐减。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新入市将变得慎重起来。“一线品牌争老大,二、三线品牌忙分化”的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将在较长时间内得以维系。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鞋业竞争格局是经过近几年的拼杀后才逐渐形成的,其间对企业成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企业主自身素质,以及随之派生的企业管理水平。在当年“爱拼才会赢”的豪言壮言激励下,泉州鞋企纷纷由外销转入内销,大施拳脚,期望短期内打造一个品牌王国。忽视管理基础,造成运营失控,使诸多泉州鞋企感受到真切的管理之痛。因此,彻底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导入科学管理,才是泉州鞋企永续发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