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条“导火索” 一是重视不够,消防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制鞋企业为了节约资金,在消防设施投入上严重不足,甚至仅有的灭火器也存在着数量不足、型号不对的问题,一旦发生火灾,根本没有任何扑火、灭火能力,只有等待消防队的救援。 二是企业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严重滞后。企业管理者安全防火意识差,员工防火、扑火等培训开展不足。如在2007年9月20日重庆璧山县皮鞋城一路一制鞋厂发生火灾时,该厂的值班保安竟然不会使用灭火器,采取的措施仅仅是大声呼喊,让别人来救火,贻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致使小火酿成大火,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是生产厂房不符合消防规范。在制鞋企业较为集中的广东、福建与浙江温州等地,很多制鞋企业都是从作坊式企业发展起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鞋厂的生产厂房都是租用的,这些厂房本身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未设置必需的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以及室内外消火栓,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存在着严重的消防隐患,大多数鞋厂厂房之间防火间距不足,容易“火烧连营”,“三合一”现象严重,一旦火灾发生,极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 四是厂电气线路布设不符合消防安全规范。制鞋厂中的电气设备、照明灯具以及配电线路数量多、分布广,情况复杂,部分企业的电气线路未按规定敷设,临时用电线路乱拉乱接、电器缺壳少盖、配电柜周围堆放杂物等现象严重,成为引发电气火灾的隐患。 五是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可燃、易燃物品,火灾荷载量较高。制鞋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海棉、泡沫、PVC革、PU革、无纺布、尼龙布、橡胶、纸品等可燃物品,以及粘合剂、溶剂、储备的柴油等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物品在使用时都极易导致火灾发生,而且一旦发生火灾不易扑救。 六是车间管理混乱。因为制鞋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区域人员密集、通道不畅,多数鞋厂的生产车间内的设备、人员密度高,一些企业成品、半成品、原料、下脚料随意堆放,不仅易发生火灾,而且一旦事故发生,工人无法及时疏散,极易引发人员伤亡事故。 七是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安全意识淡泊,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车间用火管理、安全用电管理不健全,有些企业库房防火安全管理混乱,忽视防火安全,存在较多的火灾隐患。 两套“防火服” 首先是要全面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对火灾隐患进行积极整改,从生产、存贮等各方面做好防火工作。一是加强消防安全责任制建设,根据鞋业生产的特点,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确定从厂部、车间、仓库到班组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明确消防安全职责,制定包括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仓库防火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并严格进行管理;二是定期进行防火检查,并对防火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积极投入资金落实整改;三是应加强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灭火技能,同时还要组织员工进行灭火演练,对企业的紧急预案进行检验,完善企业灭火与疏散预案,强化员工心理素质,全方位增强企业在火灾发生时的紧急应变能力与扑火、灭火能力。 其次是运用风险转移手段,通过购买保险来转嫁风险。在企业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后,为预防万一,企业应当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来转移风险。但是商业保险所承保的是可保风险,因此,对于管理混乱、火灾风险较高的小型鞋厂,保险公司往往会提出较高的承保条件,或是不予承保,这也是正常的。因此,对于未能承保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提出的防灾防损建议进行相应的整改,以提高企业防范火灾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