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市委4场新闻发布会,本报连日来向市民广泛征集意见,不少市民通过来电、来信的方式反映了自己的心声,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最受关注。 “鞋子里面也有高科技!”南城的工人阿涛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对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调整等于高科技”,在民间、学者群和政府官员中不少人都持有这一观念。然而不少市民认为,传统产业能够在东莞继续生存说明其优势并未丧失,应帮助其发展而不是加以限制。 以自动化解决利润少问题 “制造业始终是东莞的立市之本,不可以丢弃”,阿涛说,“鞋子里边也有高科技,家具里边也有高科技。” 在产业结构调整大气候下,许多传统制造企业有了危机感。阿涛对此认为,调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抛弃传统制造业,而可以对之加以改良。他说,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 “比如,你购买了5000元的材料,生产出10000元的产品,那么你就有5000元的增值。东莞的现实困难不是增值部分没有了,而是这5000的增值有100个人来分,利润就很微薄。最好方法是5000元的增值靠10个人来完成。”阿涛解释说。 让制造业自然淘汰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副主任、教授杨继学也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旧的产业、尤其是附加值低的制造业,“绝对不能一刀切”。 “有人提出,东莞的制造业发达,但是技术含量却不高。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就要发展高科技,淘汰旧的产业,尤其是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将会造成东莞产业供血不足。”杨继学说,东莞的制造业名气很大,不如让它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够适应经济规律,自然会为社会所淘汰,而有存在价值的也会留下来。” 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邓宇鹏同样强调制造业不可丢弃。“现在,无论学术界还是实践界,目光都偏向于关注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大家好像忽略了传统产业是高科技的母体,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国家,东莞经济也是如此。” 科研可奉行“拿来主义” 邓宇鹏说,东莞传统产业已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东莞的六大传统产业都有比较集中的区域,而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产业协会和相关的协作制度。物流、商流、信息流都在这里聚集,形成了较好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这些仍旧是今后一段时间里东莞的经济优势。 杨继学说,在稳定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提高东莞的科研水平。“由于东莞在研发方面不具备人力资源条件,不如奉行‘拿来主义’,比如买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专利,再用于实践。否则仅靠自己一力研究,很容易落后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食利阶层若能生存且由之 与传统制造业的前景相联系的是“食利阶层”出路何在。很多人担心,一旦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劳动力逐步减少,那么依附在大量劳动力基础上、靠租金为生的本地人将断绝生活来源,为此较早前政府部门就已大力鼓励这些人口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自称是东莞农民的小明说,食利阶层的存在确实是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令部分人不思进步,不愿工作,不愿为社会去创造财富。“但食利阶层并不是通过非法手段形成的,不要忘记失地农民对经济发展的牺牲。自始至终,食利阶层都是经济改革发展的支持者,因为他们也是受益者。” 为此小明认为,食利阶层不能通过强力“消灭”,而应让其自然淘汰。有一天东莞劳动力真正大幅减少,靠租金生活已无以为继时,他们自己“转型”的积极性比政府更高。 除了就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发表自己的意见外,不少市民还就日常生活中的意见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本报记者就市民的反映总结出几条有代表性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