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鞋业门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信息资讯 政策法规 协会资讯 产业聚合 福建鞋业 人才专区 福建童鞋 时尚鞋品 会员介绍 协会之窗 会客厅
福建鞋业门户网 门户 往期新闻 查看内容

温州鞋企“欠费停机” 如何变招应对困局_国内动态_信息资讯_福建鞋业门户网

2008-8-7 01: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3| 评论: 0

摘要:  鞋,像打火机等轻工业品一样,是温州经济血脉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然而,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却上演了一系列鞋企电话“欠费停机”的剧幕:今年一

 鞋,像打火机等轻工业品一样,是温州经济血脉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然而,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却上演了一系列鞋企电话“欠费停机”的剧幕:今年一季度,温州鞋企关闭、转产70余家,5年来,温州鞋企总数消减2000余个。

    在消失的企业中,除了倒闭和转产的,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向四川等西部城市甚至是东南亚国家迁移,其目的是规避越来越高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对此,温州鞋革行业协会曾公开澄清,温州并没有遭遇像广东一样的鞋厂倒闭潮,而是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

    现状

    小鞋企“欠费停机”

    瓯北是温州永嘉县的工业重镇,从温州出发过去,无论坐船还是坐车都很快。一路上除了高楼林立,还有一块块光鲜的户外广告以及各类厂区的巨幅招牌,奥康红蜻蜓康奈等当地鞋业巨头的身影闪烁其间。

    与之相比,南北鞋业印在瓯北镇政府门前那条马路转盘上的广告,则显得分外落寞――“走南北路,穿南北鞋”,八个红漆字雕在石头上,因历时久远而稍显斑驳。

    “南北鞋业”,一个很容易联想到经营者野心的企业名字,如今面临着怎样的命运?记者试图联系上这家企业,通过网络渠道搜索发现,其法人是一位名叫吕国胜的人,公司地址位于瓯北镇龙桥工业区。

    意外的是,吕国胜在网上留下的两个联系号码中,一个提示欠费已停机,另一个提示空号。

    随后,记者与瓯北镇政府分管工业的副镇长王海林取得了联系。王海林表示,龙桥工业区依然存在,企业电话号码出现空号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已经倒闭,二是已经搬迁。当具体问及南北鞋业这个企业,王海林说:“这应该是个小企业,没什么印象,很难说。”

    其实,注册地在龙桥工业区的还有很多鞋企,法耐鞋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的情况与南北鞋业异常相似,联系电话一律是空号。

    成本上升挤压利润

    一位业内人士说,新劳动法实施以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鞋企便面临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因此小型鞋企大量“失踪”并不意外。

    在温州,大型鞋企的员工数动辄上万,小型鞋企没有几百号人也很难运转。以奥康集团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鞋企,该集团拥有三大鞋业生产基地、五大鞋业品牌,在全国开有3000多家专卖店,800多家店中店,员工20000人。按每人1800元/月的标准计算,该集团每月的工资支出就达数千万元,相当于一家小企业的年产值。

    事实上,温州的几家知名鞋企在人工方面的支出并不比奥康少。例如,红蜻蜓拥有员工30000人,而拥有2600多家专卖店的康奈集团,亦有员工2400多名。

    所谓劳工成本并不仅仅指工资一项,还包括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护费、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成本等6大项。

    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在6月份的《2008年一季度温州市鞋革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中说,制鞋行业劳动力成本至少上升了20%-30%。为此,该协会在报告中呼吁,建议劳动部门在实施新法规的过程中,考虑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到两年的过渡期。

    除了劳工成本,鞋材、辅料成本的涨幅也非常大。与去年相比,包装费涨了30%以上,鞋底涨了20%以上。而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的降低、欧美反倾销以及货币从紧政策也在进一步压缩鞋企的利润空间,幅度达15%之多。

    鞋企生存两极分化

    面对望而生畏的成本上涨,小型鞋企的消失似乎在情理之中。

    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今年一季度,温州鞋企倒闭、转产数量达到了70多家。如今,时间已经推移到二季度,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

    该协会一位不愿告知姓名的内部人士透露,温州鞋企数量近几年来的消减势头很明显。2003年时,该协会掌握的数据是温州约有5000家一定规模的鞋企,到今年,这一数据变成了2600家。

    对于鞋企数量逐渐萎缩的现状,温州鞋革行业协会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转移到四川、福建甚至东南亚和俄罗斯;二是一些中小企业抵制风险能力较弱,干脆选择停产。

    其中,温州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近一年来,温州外迁企业多达1000余家,整体迁移的占四分之一。

   由于缩减量很大一部分在于外迁,因此无论是协会还是业界人士,都不是太担心广东的工厂倒闭潮会在温州重演。他们认为,倒闭或转产的鞋企均为小型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反而是产销两旺。

   温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温州770家较大规模的鞋企完成了生产总值91亿元,产量1.2亿双,同比增长11.5%。

    应对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大面积的倒闭潮并不会出现,这是温州鞋业界人士非常一致的观点。那么,强者依靠什么手段做到恒强?奥康康奈红蜻蜓等温州鞋业大佬们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应对一:从地面到网络

    困难把传统行业逼向了网络,今年7月,温州鞋企中诞生了第一个网络商城――奥康商城。在永嘉县千石村的奥康集团总部,记者见到了不久前刚从信息技术中心调到“奥康商城”项目小组的卢忠阳经理。

    “传统的终端定价一般是成本价的2-3倍,网络销售可以省掉中间环节,利润空间会更高,而且奥康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物流方面也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卢忠阳介绍,除了卖鞋外,该商城还推出了特色定制服务。

    据悉,集团的长远目标是把该商城打造成会员1000万人以上、年销售过10亿元的垂直B2C专业网站。

    应对二:从制造到创造

    一双零售价300元的鞋和一双零售价80元的鞋,成本差距有多大?答案是并不大。

    “材料就是那些材料,贵就贵在牌子。”在永嘉县三轮车师傅小王眼里,300元的鞋过年过节才穿,意味着档次;80元的鞋只算工作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奥康是温州鞋业界的先行者。去年一年,奥康集团申报的产品技术专利达50多项,这些技术已经运用在2008奥运礼仪鞋、GPRS定位鞋、呼吸鞋、减震鞋等功能鞋上。

    同在温州的康奈集团,多年来也一直坚持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前线。为了在外销市场的主动权,康奈早在2004年就与全球性鞋类研究机构SATRA签订合作协议。从此以后,康奈得以借助这家全球最权威的鞋业研发、检测、认证机构,提升中国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应对三:国内外巧妙布局

    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人力、土地成本,温州鞋企开始了向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迁移。早在2003年,奥康就已启动市场转移计划――在重庆投资1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

    奥康董事长王振滔说,与温州生产基地相比,奥康在重庆每生产一双鞋至少节约20%的成本,而销售方面,奥康旗下的重庆火红鸟鞋业,每年有700万双皮鞋在西部完成销售,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外贸受阻后开拓的全新内销空间。

    拓展内销新空间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市场。以康奈为例,目前在海外已拥有200多家专卖店。

    做国际化品牌也是红蜻蜓奥康等大型鞋企的发展目标。奥康的国际化布局从2003年开始实施,那一年,奥康与意大利鞋业品牌GEOX达成合作;去年,奥康又在美国、印度和香港成立了三家国际公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