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匹克赞助的钻石杯篮球赛正式开打,这是中国男篮奥运赛前最后的热身赛。”在赞助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之后,匹克的篮球之路并未放缓,如同匹克总经理许志华所希望的那样,中国体育品牌正在进行奥运会的最后一搏,“进入8月份,观众关注重点会放在体育比赛中,吸引观众眼球的任何载体我们都不会放过”。
赞助各种热身赛
“阿迪达斯是全球合作伙伴,耐克是很多国家队的赞助商,奥运期间它们两家一定会夺走所有人的目光。”特步市场营销专员张良(化名)在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冷静地分析着当前的局势,“不过我们并非没有机会,营销做得好一样可以‘曲线救国’。” 事实上,“曲线营销”目前正在中国体育品牌中广泛流行。“一年前大家选择找球队来赞助,现在我们更看重各种热身赛的赞助,奥运会后那些金牌运动员将会是我们的代言人。”张良对记者说,眼下正是各种热身赛的时间。 7月31日,素有篮球专家之称的“匹克”,在成功赞助斯杯之后,选择继续赞助有中国男篮参加的钻石杯。“很多企业对80万元的主赞助费都没有还价,和阿迪达斯相比,这么便宜的价格能换来那么多人的眼球。很值!”钻石杯主办方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争抢二线球队
相比之下,一些特殊的赞助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2007年8月,“匹克”与伊拉克奥委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匹克集团将赞助伊拉克奥运代表团出征北京的服装及费用。 在北京奥运会的领奖台上,相信外国运动员穿着中国品牌服装领奖的情景并不鲜见。“匹克”除赞助伊拉克代表团之外还是澳大利亚男女篮球队的赞助商;“康踏”是立陶宛北京2008奥运会合作伙伴;“特步”不仅向白俄罗斯代表团提供运动装备,还将在其国家奖励之外为奖牌选手提供一笔奖金。
窥视“金牌”代言
“我们更愿意进行曲线营销,毕竟赞助商的名额有限,但奥运的蛋糕很大。”一体育品牌营销负责人直言不讳。 “在奥运会期间,诸多非奥运赞助商可施展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就将目光瞄准了奥运后的营销市场。”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不少前期未涉入奥运营销的企业,已派团队驻扎北京,“重点跟踪那些有望获金牌的选手,一旦获冠军,即独家签约代言,在奥运会后重点推广”。种种迹象表明,“后发制人”成了那些还没来得及搭上奥运营销大船的体育品牌企业的一致选择。市场信息显示,金莱克、德尔惠等均有冲击后奥运市场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