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应该是一场很正常的赛事退出,如今却搞得一片乌烟瘴气。都是商业惹的祸! 但跃然纸上的赞助商声明让我们分明看到商业规则背后的悲哀,一边是商业背后的新闻发布会策划,一边是力挺刘翔的公众呼声,一边是赞助商纷纷扬扬的挺翔声明,一边是添油加醋的商业炒作,真是不亦悦乎。 从照顾公众情感角度,我们不能指责赞助商们的声明,更不能由此就看扁品牌价值,但从赞助商吸引眼球的迫切性可以看出奥运营销双刃的本性、营销的急功近利和撇清干扰的蹩脚公关技巧。《21世纪经济报道》最近援引并分析了奥运营销的得失,且不论这份报告是否权威,但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企业对奥运营销的理解与执行尚欠缺许多。如果赞助商们单纯为了照顾品牌而声明自己的立场值得理解,那么从中进行商业炒作就显得不那么智慧。什么是商业?企业赞助体育明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选择奥运营销?明星代言为何渐失公信力?消费者的品牌消费理性为何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奥林匹克精神如果沾满了铜臭,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沉默?事实上,人类商业文明的进程决定了没有改变不了的人类活动,关键是什么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净土? 正如郑展威个人观点所认为的,尽管多数企业的奥运营销效果不尽如人意,众多企业交付的学费显得有些昂贵,但不论奥运营销成功与否,对于长期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这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开端――因为那些被消费者们长久记忆的奥运会赞助商品牌,同样曾走过一条并不平坦的体育营销之路。 我真正担忧的是,赞助商们如何向企业的健康、持续交上阶段性满意的答卷。毕竟,做企业不是110米跨栏,做品牌亦然。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商业傍了体育抑或体育嫁了商业的双面,而不是争吵和辩论。停止吧,所谓的子丑寅卯,所谓的对与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奥运更精彩的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和日复一日的日子,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 此时此刻,不解释比解释更加真实、公信并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