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一个行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行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自从去年国家对“两高一资”行业进行重点调控以来,泉州皮革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一些影响行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人才和用地问题尤为突出。 业内人士表示,过去泉州皮革业更多的是靠粗放式经营进行生产的,管理的缺位以及环保意识的缺失等问题,在当前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更显得突出,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阻碍泉州皮革业继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问题:人才无序流动 凸显行业管理缺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人才不可复制的特点,使得人才的资源变得日益稀缺,为了与国际接轨,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变得更为强烈。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皮革业的人才具有培养周期长、专业性更高的特性,这也使得皮革行业的专业性人才在泉州制造业中显得尤为特别。特别是在近两年,皮革业在洗牌过程中,众多“人才”开始不安分起来。 “首先是企业间开始挖人,然后是技术人员纷纷开始跳槽。”峰安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荣辉告诉记者,行业内部人才的乱窜现象已经开始蔓延开来。据了解,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的是,皮革行业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要求技术人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就使得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尤为注重。 皮革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周期一般在6年左右,企业要培养一个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人往往要进行很大的投入,其中包括前期的引导以及后期的专业培训,“我们一般每两年就要送一批技术工人赴境外比如意大利、美国等皮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培训。”陈荣辉向记者介绍,对皮革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持续投入的。 皮革企业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也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看到,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皮革行业的准入门槛之一,解决了人才问题,也就决定了皮革企业今后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因素,于是一股人才的竞争暗流也就开始涌动了。 “很多后来的企业老板对行业不熟悉,为了尽快进入,他们就开始挖人。”源泰皮革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志明认为,通过用高薪挖掘熟练技术人才,是后来者普遍采用的进入手段。接着一场关于人才的圈地运动就在泉州皮革业内展开了,随着事件的逐渐演变,运动的主角也由企业主变成技术工人。 “技术人才也开始自发跳槽了,直接诱因就是更高的待遇。”在永明皮革董事长陈汉明看来,在这场圈地运动中没有获利者,“人才的流动应该是良性的,而皮革业的人才流动却显然有更多的金钱色彩。” 据介绍,人才的无序流动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在人才流失以后,因为没有后续人才跟上,有的企业的生产一度陷入慌乱状态,而人才的几经流转,也因为名声败坏难以在这个行业继续存活,从而造成有的成熟人才流到外地去。 有专家表示,人才的竞争本来是行业发展正常的现象,而皮革行业人才无序的流动,是行业管理体制落后的产物,因为企业主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人才制度的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使得人才缺口出现以后,没有更好的弥补措施,这是皮革行业人才恶性竞争得以滋生、蔓延的根源所在。
瓶颈:重污染原因造成用地难题
对于泉州皮革业来说,与人才一样的稀缺资源还有土地,用地难问题一直是这个行业关注的焦点。 永明皮革就在申请土地使用问题上吃了闭门羹,“我们在五里工业区有一块地,原来是要继续发展鞋革的,但是因为规定不能烧煤炭,所以工程一直都没有进展。”陈汉明介绍,目前企业只能按照原先的规模按部就班进行生产作业。 很多企业也相继受到了发展限制,新艺皮革在申请扩建企业用地时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原来要申请一块地进行再生产,但是因为环保问题一直没有通过。”新艺皮革总经理许青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泉州皮革业主要是靠乡镇民营企业自发形成的,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规划,而随着城市“退二进三”步伐的推进,皮革作为一个重污染行业走到了集体搬迁的发展关口。 “这是城市纵深发展的要求,泉州目前普遍提倡发展第三产业,而皮革业在这样的发展现实面前,就要为城市建设让路。”陈志明说,寻求新的发展基地已经成为泉州皮革业当前重要的发展课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保问题也更加重视,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大前提下,皮革因为其高污染的特点在很多城市都被列为重点规划的产业,所以泉州皮革业用地难问题有别于其他制造业,极具行业特点。 “在早期发展过程,行业因为经营方式不够科学,造成了乱排放的发展格局,而在问题出现以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及时跟上,造成很多污染问题。”陈荣辉认为,后处理工序的缺失是皮革业用地难的直接原因。 但是由于皮革业一直以来都是泉州鞋服产业重要的配套产业,为了让皮革业继续做好配套服务,扶持仍是这个行业宏观调控的主方向。“今年国家根据泉州产业的实际情况,特别出台了关于重点发展第三类产业的产品生产用地规定,在泉州地区,特别规划泉港、可慕、安东开发区等几个地方继续发展这个产业。”陈志明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给企业自身调整腾出了时间和空间,企业必须在这一轮调整中注重研发投入,解决好污染处理工艺的改进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较好的生存空间。
突破:资源整合解决人才恶性流动
泉州皮革行业人才的缺口,以及污染问题造成的用地难问题,都在困扰着皮革业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也提醒了整个产业必须加快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进程。 在今年的泉州皮革年会中,举行协会、企业、人才三方互签人才公约活动。公约规定,凡合同期未满的技术员工和管理人员,不得随意跳槽至行业内其他企业,违者将在行业内网站或行业会刊简报上公示,供同行业企业查找和参考;企业在接收新人员时必须查明应征人员情况,属跳槽者,应凭原用人单位开具的离职证明方可录用,否则不接受;化工原料及一切原辅料经销商利用工作方便,为有关人员毁约跳槽搭桥牵线,并导致员工流失的,一经核实,其他企业不得继续与之合作。 椐了解,公约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无序流动的压力,“有了公约,对企业用人以及人才的跳槽上面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约束作用。”大帝皮革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柯金灿介绍,这是一种行业自律行为。人才公约的出台,得到泉州皮革业的普遍支持,人才作为皮革行业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在这样的公约中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皮革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一大举措。
出路:技术创新迈向环保新台阶
与人才资源同步进行整合的还有企业技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土地资源问题得以解决后,皮革行业开始注重自身资源的整合。“我们刚刚往省里面送去一份文件,要申请三价铬化工元素的回收处理研发费用,我想很快会得到批示。”陈荣辉向记者介绍,三价铬的回收处理公司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前期这个项目的研发费用都是靠公司自身投入完成,目前正在申请省研发费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这个项目的完善。 三价铬是目前泉州皮革业污染的重要源头,峰安皮革在经过两年的项目攻关后终于有了突破,“以前是六价铬,污染是三价铬的9倍,我们后来技术改造,对其进行分解,就成了现在的三价铬,我们处理它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回收――过滤――再回收。”陈荣辉介绍,三价铬的价值很高,回收后有很好的商业价值,以后将在全行业进行推广使用。 技术的突破成了泉州皮革业摆脱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突破行业困境继续前进的重要支撑,而一场关于技术整合的改造运动正在泉州皮革业陆续展开,大帝皮革在皮革生产技术一体化颇有建树,早在2004年,大帝就投入巨资引进台湾、日本、德国及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仪表,在国内同行中首家采用计算机及人机界面进行自动进料、记录、自动控制的自动化过程,“通过技术改造,我们很好的整合企业的优势资源,在过去几年中得到长足发展。”柯金灿告诉记者,通过资源一体化整合,技术上面创新速度加快,而且通过从事上下游产业链,可以获取皮革最新流行信息,企业可以从被动生产转变为主动生产,引导皮革市场。 “通过不断整合,皮革行业优势资源就会流向最有生产力的地方,会带动泉州皮革业新一轮快速发展。”陈荣辉这样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