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制鞋大国,制鞋业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鞋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制鞋产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然而,目前制鞋产业正处在“寒冬”时期,出口贸易受阻,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两头受制,利润微薄,生产经营困难,各主要产鞋区域均不同程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鞋厂关闭现象,如何保持制鞋产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制鞋行业和政府都必须正视的迫切问题。 一、制鞋业面临挑战和存在问题 纵观2007年中国制鞋业,可谓群雄竞逐,风云际会。百丽兼并森达,奥康巨资建设西部鞋都和企业科研中心,安踏上市融资获得巨大成功,双星转业,奥运营销倍受推崇,品牌建设加速,以及倍受关注的鞋企关闭事件频频发生,广东东莞、晋江等地都有大量的鞋厂关闭,其中东莞已有1000多家大中型鞋厂关闭,其他主要产鞋区也不同程度出现鞋厂关闭现象,种种迹象都显示制鞋产业正进入严峻的“寒冬”时期。 欧盟各国反倾销咄咄逼人,贸易壁垒日益提高,印度、越南、巴西等国新的全球制鞋业正在崛起,出口贸易受到冲击。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明显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金融财政从紧、新劳动法出台等产业政策成本上升,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消失殆尽,以及越来越多国际品牌准备大举抢占中国市场,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因缺乏品牌优势,国内外的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国际名牌产品占据,国产成鞋产品只占有部分中低端市场,行业生存发展遭受强大冲击。 制鞋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利润空间大幅下降,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5%,个别甚至不到3%,抗风险能力急剧下降,生产经营两头受制,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生存危机。 (一)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 劳动力、能源、原辅材料等方面成本不断上涨,橡胶、塑料等原材料的价格一路飙升,平均涨幅达到30%左右。产业分散,不集中,用工环境相对较差,许多鞋企全年都在招工,但还是不能满足实际用工需求,制鞋业的劳动力优势已不复存在。“工荒”已严重困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以及环保、消防、新劳动法等社会责任压力加大,使得企业的产品成本不断提高,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行业已处无利或微利状态。 (二)国际贸易压力不断加大 1、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提高。意大利的“毒鞋”事件,美国的“有毒童鞋”,以及欧盟化学品新法规“REACH”已全面实施,对我国的鞋类出口欧盟影响巨大,定单明显减少,出口渠道受阻,产品积压,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欧盟标准,也导致产品成本相应提高。 2、贸易摩擦越来越大。美国、欧盟、巴西、墨西哥等举起反倾销大棒,大幅提高关税,以及俄罗斯的扣鞋和西班牙的烧鞋事件等,都严重影响影响我国鞋类产品出口。 3、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出口退税从13%下降到11%,人民币从汇改到现在升值已接近10%,出口利润空间严重缩小。 4、发展中国家同行的竞争。东南亚、印度、巴西、墨西哥、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的制鞋产业快速发展,挤占部分市场。 5、传统制鞋强国的产业开始复苏,意大利和西班牙表现突出,产量和出口量都有较大的提升。 (三)产品趋同化加剧 1、产品质量提升乏力。随着不同区域鞋业的不平衡发展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日趋明显的“东鞋西移”现象,技术人才转移,产业工人回归,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但“工荒”仍日益突出,招工难,招熟练工人更难,加上员工频繁跳槽和技能培训机制不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下降,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缺乏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波动较为严重,制约了产品品牌的提升和市场的拓展。 2、产品细分不够。产品类同,设计模仿抄袭,款式雷同化,没有特色;同时因企业利润下降,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功能一般化,亮点少,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3、行业高技术人才匮乏。科研创新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制作不够精致,产品品质停滞不前,难于有明显提升或飞跃。 二、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加强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配套,健全产业链,创新营销模式,推进品牌建设,改善投资生产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制鞋行业整体突围和可持续发展。 (一)产品与营销 1、提高现有品牌的档次。随着未来市场模式的转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低档次的产品由于品位、利润的原因,纯粹的批发将难于适应现实需求,而高投入、高成本的专卖店形式将不再具有优势,因而需要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开发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形成独特的产品或文化、价值体系,建立差异化的生产营销理念,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低价竞销,以提高专卖店的生存能力。重视并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培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打造长青基业。 2、实施名牌战略,进行品牌营销。随着企业逐步加入内销行列,内销市场的竞争将快速升级,必须大力推进品牌建设,集中力量投入几个优势市场,针对性开展区域市场营销,建立区域市场的强势品牌,再进行适当扩张。 3、加强终端市场控制。保证营销效果和资金回笼,同时倡导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市场利益相关体系,直接投资终端市场,控制终端市场。强化代理商和终端商的协调管理控制,力求达到市场营销理念的统一,防止小集团利益思想膨胀。 4、建立现代营销网络。开拓多元化的市场营销途径,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营销过程和物流过程,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市场细分能力;倡导有条件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并实行全球化采购,构建跨国经营网络。 5、打造现代化物流体系。从原料采购、原料入库、产品生产、产品入库、产品配送等一系列过程加强管理,以科学的计划提升物流控制水平,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以有序快速物流体系占领流行市场,并减少资源占用。 (二)技术进步与产品优化 从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入手,用科技改造产品,使增长方式由数量型、低价竞争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1、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打造技术优势。 2、以采用新型原材料为重点,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不断改进工艺和改善设备使用性能,增强工艺设备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3、提升鞋类功能设计和款式设计自主开发创新能力,避免产品同质化。 4、用高新信息技术进行产业改造,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强化精细生产,精确控制原料的采购、使用和库存以及产品销售配送,降低原料消耗,缩短中间环节,减少库存和资金压力。 5、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优化,提升产品制作过程的质量稳定性和提高生产能力生产控制水平。 6、调整优化产品品种,缓冲反倾销压力。反倾销通常只针对某一产品,这样可以营造东边不亮西边亮的营销条件,但最好以关联产品为主。 7、重视循环经济,增强综合回收利用能力,推广绿色环保、可再生的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应用,既可降低成本,又可规避绿色贸易壁垒。 (三)整合资源与联合作战 进行资源整合,减少浪费,消除不利因素,促进小型企业联合兼并,大中型企业联合作战,共同开拓市场,推进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 (四)科学管理 推行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成本控制管理制度,进行企业组织机构重组,优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强化分工协作功能和成本控制能力,加强计划管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和财务成本,可在企业内部推行部门承包责任制,责权利玩平衡,优化用工环境和用工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质量运行体系,推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在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谋求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打造精品,以高品质的产品拓展市场。 (五)公共平台建设 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展示贸易及营销平台、培训咨询平台、人才引进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进行产业链招商,构建具有较为完整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突显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六)人才及技能培训 加强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练好内功,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强调精细作业,提高产品优质品率,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降低原料消耗。 (七)企业融资 08年国家财政金融实行从紧政策,企业融资将更加困难。金融机构和政府应相应出台特殊扶持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帮助行业渡过“寒冬”。目前市经贸委正与鞋业协会共同筹建行业融资担保机构,以部分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也希望得到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