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在埋葬晋江的繁荣和未来 对于晋江这个过去以风景秀丽著称的福建沿海小城,目前最紧迫的事情之一是建设一座耗资2亿元的大型垃圾处理厂。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晋江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摇身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运动鞋产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晋江市拥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 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值超逾150亿元,出口额12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这些骄人业绩的背后,是“中国鞋都”几乎变成一座垃圾城。 在鞋业企业最为集中的陈埭镇,不论是四境、溪边、岸兜等几个工业区,还是村庄的房前屋后,或是内沟河岸,或是晋江海堤旁,触目之处都是成片成堆的制鞋下脚废料。晋江流域的陈埭11.3千米海岸线,也几乎成了“垃圾线”。围海造田新增的4000多亩地,地层也充斥着黑不溜秋的鞋革废料,下面到底埋了多少万吨垃圾,谁也说不清。 晋江陈埭垃圾中转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晋江陈埭的鞋业垃圾往往直接堆在各自的厂门口,但是鞋厂实在太多,太散乱,许多堆放垃圾的厂前屋后,狭小而多棱角,稍大的车辆根本无法进入装载,往往干脆放一把火,一烧了之。因此,烧废料的“狼烟”四起,成了晋江这个“中国鞋都”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泉州晋江机场就深受其害,飞机的起降常常受到“狼烟”的影响。鞋业废料焚烧后产生了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量有害气体,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晋江市目前只有3个垃圾中转站负责全市的垃圾清理,而最大的一个垃圾中转站,一天最多只能清理垃圾25吨左右。这就是说,晋江目前3个垃圾中转站尽管每天劳作,仍然有99%以上的垃圾“逍遥法外”,成为“孤魂野鬼”,污染着晋江。 曾有经济学家指出,工业化的过程必然是“先污染、后治理”,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晋江环境也到了亟待治理的时候了。为解决鞋业垃圾问题,晋江正在兴建一座耗资近2亿元的大型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厂。据介绍,该厂预计于2005年2月1日前后即可实现日焚烧垃圾600吨的方式进行发电,但这座日“吞食”600吨垃圾的大型垃圾发电厂究竟对解决垃圾问题有多大的帮助,当地人并不乐观。 “目前就为此欢呼为时过早,”晋江市政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指出,“不仅解决不了已存在的垃圾,而且连每天新增的垃圾都吃不完,钱没用在刀刃上。” 这位人士指出,目前晋江市每天产生的城市生产、生活、工业垃圾(不含建筑垃圾)就达2000吨以上,这座号称福建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也仅仅能“吞食”其中的1/4。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今年年底前可完工投入使用的仅8个垃圾中转站,到明年年底,可投入使用的也仅有22个中转站,按每个中转站日处理能力25吨来计算,届时晋江每天仍有3/4以上的新增垃圾在继续污染着晋江。 他认为,治标还需治本,导致晋江的鞋业垃圾污染的根本原因,在于晋江的企业生产场所缺乏规划,没有足够规模的工业区。 统计显示,目前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制鞋企业,仍占晋江鞋厂总数的80%以上。这位政协官员告诉记者,晋江几乎所有企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他们在自家的房屋里实现低成本的原始积累。需要扩大规模时,这些小作坊就会在自家房屋的房前屋后又搭盖起了小生产车间。由于这些家庭作坊散落在村镇各处,而鞋业的发泡、布料、皮革等废弃物也随之被丢弃得随处可见,致使清理垃圾和排污工作的难度增强,当然也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 采访中,许多企业主告诉记者,污染了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一方水土,实在是无奈之举。这些规模极小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填埋、焚烧废弃物带来的成本。“不管垃圾怎么处理,我们还是觉得直接丢弃在厂前屋后最方便,最省钱。”许多企业主都这样告诉记者。 而且这些小作坊很难成长为大型企业。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由于缺少技术、品牌,大多小企业只能从最低端的制造环节中获取微薄的利润,而且逐步陷入生产得越多、越失去竞价能力、越难以扩张的恶性循环。 多年来一直关注晋江发展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开明认为,正是这些小企业支持了当地经济,如果政府对其困境坐视不理,继续实施放任自由的管理,对经济和环境都有害无益,而通过“政府之手”进行的科学规划,则可以解决种种问题。 王开明的办法是:把散落在各村家庭里的家庭作坊企业按产业特点,安排在工业区里,然后通过向企业收费的方式,来规范限制企业处理垃圾的行为,就有利于解决污染问题。同时,这也使得企业间的协作成本更低、更便利,“带给晋江的利益是双重的”。 “按2003年高达380亿元的GDP,和政府年财政收入高达27亿的晋江来看,目前晋江完全有经济实力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企业格局。”王开明说。 但实际上,这种思路在现实中会遭遇巨大的阻力。村镇和鞋业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不仅势必会导致一些企业暂时性停产,还会花销大量的政府财力,也势必会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影响晋江的GDP的增长。“这是晋江市政府之所以不愿对村镇和工业区进行科学规划建设的根本原因。”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协官员说。 “但是,这好比孕妇的产儿阶段,痛苦是暂时的,也是必然的。”王开明比喻说,“这个阶段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胎死腹中。”由此导致的后果,王开明认为,不仅仅是几个或部分企业在国际化冲击中丧失竞争力而破产的问题,更将使得晋江面临企业破产和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双重摧毁中。
(200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