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莞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的鞋业,不仅面临国内外产业环境变化带来的转型压力,又遇上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遭遇欧美市场增长乏力、订单大幅下滑的外贸困境。 在此背景下,一场旨在构建全球鞋业高端对话平台的2008鞋业发展论坛日前在厚街召开。与会专家及企业家就鞋业产业如何突围共赢展开了讨论:金融危机影响到每一个人,企业唯有创新、合作才有出路,而开拓内销市场也成为众多鞋企应对外贸危机的出路之一。 关键词:创新 变两季产品为四季产品 话题: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企业应如何应对? Mr.DanFriedman:金融危机波及每一个人,很多消费者已从“想买”到“需要才买”,企业必须跟随消费者作出改变,创新是我们渡过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Mr.YrjoGorski:尽管发生金融危机,制鞋行业本身仍有巨大的市场,但企业必须在产品的创新、市场开发、产品研发以及提高生产力方面下工夫,以创新来保持竞争优势。如传统一年两季的产品系列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可研究开发一年四季或一年六季,甚至每月生产一系列鞋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梁耀文:广东鞋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否进一步提升,核心在于自主创新。其实危机与机遇是并存的,企业应抓住战略机遇,“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走出去”的初始阶段,可采取“贸易先行、投资跟进”的经营策略,通过参加国际性鞋类博览会和展销会,主动与国际代理商、销售商接触,从而有效进入当地市场。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鞋产品的原产地多元化,从而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特别是避免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的鞋业反倾销调查。 关键词:合作 中小企业可联合创品牌 话题:多年来,中国制造业总是强调竞争,危机来临,这种局面是否需要改变? 张华荣:无序、恶性、非理性的竞争只会导致行业退步。全球鞋业产业链中,零售、批发、品牌、贸易、制造应处理好利益分配矛盾,形成一种互信、互惠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渡过困境。 通过实践,我们公司理出一个“一整三”的模式来联合上下游,即制造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制造优势,整合贸易、品牌和市场,达到搭建销售渠道、收购品牌和进入市场的目的。 亚洲鞋业总部基地的建设也是行业合作的体现。我希望这个基地能成为国外鞋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资讯、贸易公司和行业标准转移到中国的承接平台,成为东莞乃至全国鞋企转型升级的服务平台。 隆国强:东莞乃至中国制鞋业仍以加工贸易为主导,面对危机,应加快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即伸延价值链,发展上游零部件配套,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加大研发力度,从OEM向ODM发展,获取技术创新的超额利润;延长服务价值链,发展仓储、物流,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建立国际销售渠道。 但很多加工贸易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品牌推广需要很大成本,这就需要企业要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我认为中小企业可联合起来共创品牌,并从国内市场起步创品牌。 关键词:内销 内外销比例有望五五分 话题:欧美消费市场需求减少,内销能否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 Dr.FerencSchmel:中国鞋子的生产量占据了世界的63%,出口占世界的68%,但却过度地依赖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市场。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消费力的不断增加,企业应看到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我认为,对于未来的中国鞋业发展,50%的中国制造的鞋子将会出现自己的国内市场。 林昭杰:中国大陆去年生产了110亿双鞋子,国内却只消费了21亿双,其余主要销往美、欧。今天面临外销困难的时候,我们该反思自己。我们应该扩大内需,其实大陆有很大的消费能力。我认为中国未来不是制造王国,是消费大国。 但企业内销也遇到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税率的不平等。现在大陆最高的增值税17%,日本6%,香港没有。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必须要用非常的手段。面对金融危机,促进消费是最简单的办法。要扩大消费,就需要政府鼓励,最直接的是降低税费,起码降到5%或6%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