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优势与机遇犹存本报讯记者于娜报道:2008世界鞋业发展论坛日前在东莞厚街举行。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论坛首次汇聚了全球最多的贸易商、各国鞋业商会和国内专家,共同探讨当前鞋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课题。 面临国内外新挑战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颖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制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入了20多年高速发展后的真正严冬。”国际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频发,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日益恶化。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国际消费市场大萧条,影响企业出口,尤其以欧美为主要订单来源的鞋业出口深受其害。另外,外资企业强势蚕食中国市场,给中国本土鞋企带来更激烈的生存竞争。 国内,企业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有消息称,由于近段时间国外订单大幅减少,目前在珠三角,很多制鞋企业已面临无单可接的困境,上千家鞋企倒闭或外迁。据福建莆田工商局统计,莆田地区有近百家企业倒闭。大部分中等规模的企业表示,今年不是求发展而是求生存,通过裁员、缩减规模等来经营控制风险,希望熬过难关。来自几个地区的鞋企均反应,如果这种形势持续到年底,将会有一批中等规模的企业面临倒闭。 8亿双鞋内销市场在孕育 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李玉中日前表示,虽然目前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不容置疑的是国内和国际鞋业市场依然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中国鞋业具有强大的产能和竞争力,美、欧、日等主要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其他进口渠道,将巨大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仍将占据大的市场。据全球贸易统计的数据估算,越南、巴西、印尼、印度等制鞋国目前的出口量分别约为5亿双、1.6亿双、1.5亿双和1亿双,显而易见,短期内很难承接中国年产约104亿双的产量。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高级工业发展部前主管,现任职顾问的Dr.FerencSchme称,中国鞋业目前过分依赖美国,但未来应该有50%的鞋出现在中国自己的国内市场。据相关机构近期发布的中国鞋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鞋类人均消费持续增长,预计至2012年,中国居民每年将平均购买2.3双鞋子,而这个数字在2006年仅为1.8双,可以大胆预测每年近8亿双鞋的中国内销市场正在孕育。 目前中国鞋类出口呈现量跌价升的趋势。资料显示,上半年广东鞋类出口金额达到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99%,占全国鞋类出口总金额的38.93%,同期单价更是增长了26.05%。今年三季度,广东鞋类出口金额仍维持在17%的增速。这种趋势显示出部分鞋类产品附加值增加,有较强的竞争力。 过冬需要政企的合作和创新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分析当前中国鞋业形势时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信心、合作和责任”。他表示,虽然形势严峻,但企业还是要有信心,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有着许多优势,比如:外汇储备充足、较低的负债率、资本市场基本没有放开,国家也不断在出台措施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另外,要加强制鞋业内部及与外部相关产业的合作。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积极应对国内外困难,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制鞋行业出口方式转型、企业运作转变、产品层次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东莞皮革鞋业协会会长王胜培表示:“这个时候企业升级会紧迫一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帮助,包括退税,现在东莞政府也有10亿资金来支持企业贷款,相信还是有办法渡过难关的。” 论坛上,与会政界及商界代表均认为,面对危机,企业唯有创新才有出路,既包括产品的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及销售渠道的创新,另外产业内部的合作不可或缺。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梁耀文也认为,广东鞋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否进一步提升,核心在于自主创新。对于如何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提议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共创品牌,并从国内市场起步;欧洲鞋业采购联盟主席Mr.YrjoGORSKI则给出了招数:传统一年两季的产品系列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可研究开发一年四季或一年六季,甚至每月生产一系列鞋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