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于是,抱怨成为很多员工抒发“情绪”的通道。 在很多公司,抱怨几乎是一种常态。只要你是一个管理者,你就难免被下属抱怨。 可谓工作不息,抱怨不止。比如,面对别人的高额薪资福利,员工会抱怨为什么属于自己的那份却少的可怜。面对每天例行公事的工作报告,员工会抱怨报告费时费力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进度等等。再有,员工过生日,公司定了蛋糕,大家一起庆祝,有的员工会说蛋糕口味不对口,光吃蛋糕没气氛。如果搞生日聚会,依然会有员工会抱怨牺牲休息时间,抱怨回去晚还得打车还不给报……当然,上司哪天心情不好也可能冲你“咆哮”两句。 在诸多棘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抱怨已成为管理者随时面对的“常见病”。 堵不如疏 张南所在的公司,最近正在密谋“弹劾”他们的主管。他说,同事平时在一起时,关于公司和主管的抱怨很多,可主管并不知道,有时候主管知道了但他也不主动解决。后来,同事抱怨的主题越来越一致,越来越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主管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对主管的弹劾意见。 由此可见,对员工抱怨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管理者几乎是一种“慢性自杀”。 事实上,采取不闻不问态度的只是少数人。多数管理者并非不了解抱怨的危害性,他们知道抱怨--这种“不和谐的声音”的负面作用,因此,一些管理者认为如果从根本上铲除抱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我们在一些公司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不满意可以不干,但你不能抱怨,不要把你个人的情绪带给大家。” “不要抱怨工资少,因为你的市场价只值这个数,你今天走,我明天还可以用同样的工资招到能做这个工作的人”。 一些管理者在面对抱怨采取了压抑遏制的方式。 但“堵”不如“疏”。 人称“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公司前总经理松下幸之助有句口头禅:“让员工把不满讲出来。”他认为这一做法,可以使管理工作多了快乐,少了烦恼;人际关系多了和谐,少了矛盾;上下级之间多了沟通,少了隔阂;公司与员工之间多了理解,少了对抗…… 人力资源专家张锡民在接受《新浪潮》采访时也指出,抱怨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情绪,当员工认为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会产生抱怨情绪,这种情绪有助于缓解心中的不快。 对于抱怨,无论是放任自流还是压抑遏制,显然都背离了人性化管理的初衷。 张锡民教授分析认为,员工因为各种原因,会心生牢骚,不管是抱怨还是牢骚,总结起来,其实都反映了员工与企业共同价值观塑造之间的矛盾,与企业协同成长之间的矛盾,与企业新的利益同盟体建设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会有抱怨,抱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没有体察到这种抱怨,或者对抱怨的反应迟缓,从而使抱怨的情绪蔓延下去,因为,那些隐藏着的负面情绪并不会自动消失,日积月累抱怨会慢慢地“侵蚀”组织的机体。从而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误解丛生,相互间的信任感被破坏。最终是组织的凝聚力、士气和共有价值观遭到削弱和破坏。如果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消除抱怨,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疏导”,对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未尝不是好事。 听出弦外之音 作为管理者通常就成为无数抱怨的“接收站”。周一清晨,一封主题为“这样的西瓜”的E-mail引起了金色时代软件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许文的注意。打开照片一看,绿绿的西瓜身上沾满了黄泥点,“我们加班很辛苦,感谢行政部给我们准备了西瓜,可是西瓜连洗都没洗过,为什么不能替我们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呢?”“加班提供西瓜已经考虑很周到了,这点小事还值得抱怨?”许文心里掠过一丝不爽,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了。 许文是个聪明人,他很快理解了员工抱怨往往是潜台词。他意识到,员工提出西瓜不干净了,员工的情绪不只是来自西瓜。事实上,员工辛苦加班,希望得到的不是几片西瓜,而是管理者发自内心的真正重视和关怀。 如金色时代公司员工抱怨西瓜一样,更多时候抱怨者的抱怨只是“借题发挥”,有的时候只是想表明一种态度。据资料显示,80%的抱怨不是因为根本问题,而是员工对一些零星小事的情绪宣泄。20%是涉及到需要改进的具体问题,应该引起管理者重视并积极改善现状。因此管理者要在倾听中准确的听出弦外之音。 崔小姐是一家网络公司的市场推广经理,她曾经亲自招聘了一位市场专员,这位员工干了没几个月,就抱怨连连,一会儿说支持不够,一会儿说预算紧张,总能找一堆借口。崔小姐相信自己看人没走眼,可能别的方面出什么问题了。她找到该员工推心置腹地谈了几次,才发现抱怨的症结所在,原来员工对工资不满。崔小姐当即许下承诺,只要业绩达到目标,一定加薪。有了定心丸,这位员工工作一直十分出色,抱怨也很少听到了。 发现抱怨的本质原因可谓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但从不同的抱怨中听出“弦外之音”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每个人的抱怨的内容都不同,对于不同的抱怨怎样针对性的化解呢?”面对没完没了的抱怨管理者常常倍感压抑。如何能有效化解?张锡民认为要想处理好抱怨,首先要厘清抱怨归属于哪一类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员工可能会对很多事情产生抱怨,但从总体上讲,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薪酬问题:薪酬直接关系着员工的生存质量问题,所以薪酬问题肯定会是员工抱怨最多的内容。比如本公司薪酬与其他公司的差异,不同岗位、不同学历、不同业绩薪酬的差异,薪酬的晋升幅度、加班费计算、年终奖金、差旅费报销等等都可能成为抱怨的话题。 工作环境: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抱怨几乎能包括工作的各个方面,小到公司信笺的质量,大到工作场所的地理位置等等都可以涉及。 同事关系:同事关系的抱怨往往集中在工作交往密切的员工之间,并且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抱怨会更显突出。 部门关系:部门之间的抱怨主要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产生: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畅。 嗅出抱怨的“味道” 对一个公司来说,抱怨是很正常的,因为作为公司,总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而要妥善解决抱怨,需要管理者认清抱怨的实质。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还是管理的问题?抱怨中隐含着怎样的信息?张锡民将员工的抱怨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抱怨是一种发泄:当员工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时,会采取一些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怨气,抱怨是一种最常见、破坏性最小的发泄形式。伴随着抱怨,可能还会有出现降低工作效率等情况,有时甚至会拒绝执行工作任务,破坏公司财产等过激行为。 当然,大多数的发泄一般只停留在口头的抱怨和影响工作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问题的解决,当情绪平稳下来时,抱怨也会随即消失。 一种反馈: 有些员工想反馈一些事情,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不直接来谈,而是采取抱怨的形式传播给管理者。可谓万人万性,管理者要理解员工的这种性情。 抱怨与员工性格有关:抱怨与性格的相关性可能要大于与事件的相关性。同样一件不公的事情,不同性格的人情绪的波动程度有很大区别。有时我们会发现,在公司中,总有几个员工喜欢抱怨,甚至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或者一件小事就可能会大动干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