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五年来的中国市场对众多知名品牌来说可谓多事之秋,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国美电器黄光裕被拘事件、百度搜索门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给越来越多的品牌以越来越低的信任评估等级。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来自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竟然均低于50%。泉州品牌经过30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在网络媒体新传播环境下,同样也面临品牌危机的危险。
2000年以来,福建鞋企的一轮“造牌运动”,让企业在市场上走得顺风顺水。因为,品牌的感召力让企业在市场上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拥戴,品牌价值也在推动着企业的不断向前。然而,去年国内频发的品牌危机使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金融危机下,培养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意识,做到未雨筹谋,是在为我们辛苦培养起来的品牌“保驾护航”。
品牌危机,我们的未雨筹谋!
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品牌危机”,这一词语,乍眼一看,仿若雪上加霜,给人以无限沉重的感觉。然而,按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许安心的话来讲,如今泉州开始有资格谈品牌危机,也是泉州30年民营经济的一种进步。虽然,泉州企业的品牌力量与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随着品牌进一步提升,媒体关注度愈加提升之后,品牌的危机也就越来越大。他用了一个形象的对比来阐述他的观点,如果在沙县小吃吃扁食的时候,在碗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与老板理论,或许你能“享受”到的最高待遇是老板免了那顿饭钱;然而如果你拔打记者热线的话,可能只有顾客在麦当劳吃牛肉汉堡发现头发的事件,才会吸引媒体关注,为什么会这样?许安心说,这一切就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可以使企业的发展迅速扩大;在以后的经济格局中,也只有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正如,国美电器老总黄光裕在参加福州国美总店2周年店庆的那一天,也正是福州最后一家本土电器行宣布歇业的日子。
2000年以后,泉州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风风火火的“造牌运动”后,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一度使“晋江模式”广受媒体关注,泉州人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晋江人”三个字被注册成商标看出。但曾几何时,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从频发的品牌危机,都在预示:只要坚守质量一关就可以维持一个企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07年,泉州某知名企业就曾因一句“惟一入选巴黎罗浮宫的男装品牌” 广告词而引发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的质疑,企业一时被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从而陷入品牌危机。对于泉州的知名企业来讲,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品牌做得越大,媒体的关注度就越高,爆发品牌危机的机率将大大增加,因此,现在我们的企业应该要学会如何防范”,许安心如是说道。
品牌危机的心理效应
对于媒体而言,品牌丑闻在今天似乎具有更强的“喜闻乐见性”,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之中,不少品牌危机会被聚集成更大的危机,就如阳光下的凸透镜,很多品牌就此被聚焦、灼伤。当品牌危机发生时,媒体会关注危机并进行广泛持续的报道。媒体之间的传播互动性、信息源的多样性、不同要素相混合,让信息产生核裂变效应。当品牌危机被媒体揭露出来时,必然损失企业品牌形象,形成品牌危机、信任危机。
企业品牌危机在媒体报道的影响下,势必会在品牌受众当中引起进一步恐慌。他们对品牌的感情和思想因外界刺激,可能转向同一方向,自觉个性消失,成为一群被组织化了的群体。另外,消费者觉悟提高、网络社会带来的消费者话语权的强化,使得消费者长期被压抑的心理在外界较为宽松的环境下爆发群体性的不理智的极端情绪与行为,使企业的品牌危机加剧。
类似因被媒体曝光而引发品牌危机的有百度的竞价门事件,其被央视曝光后,从而引发了公众媒体与广大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