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影响犹在时,日前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简称鞋博会)达成合同交易额57.6亿元,增长8.2%,人流量5万人次;期间还有共132个开(竣)工,投资总额206.7亿元人民币。这成为晋江经济逆势增长的一个强烈信号。 据统计,今年头两个月,晋江市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9%。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增长6.2%,而同期全国出口增速为-21.7%。 晋江市市委书记杨益民指出:“晋江企业之所以能抗住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冲击,是政企双方预见危机较早、行动较快、出拳较准、应对较活,以及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改制上市等长期战略正在显效。大家共同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才最终保持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以鞋为例,晋江现有鞋类生产企业3112家,从业人数超38万人,年产运动、旅游鞋9.5亿双,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产品远销163个国家和地区。至目前,全市鞋业企业已有4家上市公司和22家上市后备企业,累计拥有19枚中国驰名商标、8件中国名牌产品,是中国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中国鞋都”。2008年全市制鞋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5.4亿元,增长25.8%。 据介绍,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一是力破融资难题。晋江市在短短几个月里先后创立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试行“两权”质押贷款,开展“两证”补办工作;并引进数家股份制银行,推进政银企三方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测点。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提前兑现2008年企业奖励,并对企业参加专业展会、开拓内外市场、实施技术改造等提供适当财政支持,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建立市、镇两级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定期走访企业制度,拓宽涉企审批“绿色通道”,修改完善经济发展扶持措施和产业政策,开展“送政策进企业”宣传等。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一个加大进口、延揽人才、加速‘走出去’乃至参与新产业开发的良机。”杨益民同时表示。 不久前,晋江市政府曾组织几十家知名企业到“珠三角”东莞、佛山、中山三地揽才。以满足晋江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缓解中高级人才紧缺状况。 同时,晋江市为让制鞋产业整体提升,准备建立整个制鞋行业的研发中心。 “今年准备建立行业协会总部,以行业协会牵头,整合资源,让中心企业来共享行业研发的成果。这对由于资金等问题制约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来说,将会起到明显地助推作用。”晋江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