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生产基地、西南地区主要的皮鞋生产基地……如今的崇州正在以承接产业转移、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为载体,谋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崇州市提出了“一点突破、两翼齐飞、统筹推进”的发展战略和“一率先,两突破”的奋斗目标。崇州市委书记范毅说,这其中的“一点突破”就是指在工业发展上突破。 承接产业转移 建西南最大制鞋基地 深冬的崇州,寒意料峭,但在崇州的大洋创新制鞋产业园区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孵化园负责人刘正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孵化园内一家专门生产儿童鞋的工厂。车间内放着欢快的音乐,工人们在认真工作。公司负责人王经理介绍,所产鞋子主要销售到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按照《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规划引进大中型制鞋及配套企业400户以上,年产皮鞋1.2亿双,制鞋产业总规模达118亿元,工业产值100亿元,贸易、服务业等收入达1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目前,包括康奈、创意图、丹露在内的211家制鞋及配套企业纷纷入驻崇州,协议总投资共计53.7亿元。 2008年,国家级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落户崇州后,该市已形成了集品牌制鞋企业、中小配套企业、产业孵化器的制鞋产业大盘,并将逐步成为西部最大的制鞋产业生产基地。 一区一主业 谋求“三大百亿”产业 按照成都市“一区一主业”产业发展原则,崇州规划出包括制鞋、家具、装修装饰材料在内的“三大百亿产业”,一大批知名企业不断涌现。 记者了解到,如今崇州重点产业集群雏形已基本形成,在崇州传统工业基础上形成了“6、3、2”的产业总格局:“6”即原6大传统支柱产业,这是崇州产业的基础,也是崇州工业核心;“3”即3个重中之重产业(即家具、皮革制品制造、装饰装修材料);“2”即2个已进入成都市重点产业盘子的家具业和制鞋业。崇州还努力争取灾后重建规划的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落户。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最终落户崇州,将从2009年至2013年,分三期建设。一期完成,吸引100家左右企业入园发展,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二期完成,累计吸引250~300家左右企业入园发展,累计提供15万~20万个就业岗位;三期完成,累计吸引600~650家企业入园发展,累计提供30万~35万个就业岗位,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税收增加100亿元。 四个不引进 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崇州市委书记范毅说,崇州的工业发展已经开始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不引进”: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不引进、有污染的不引进、达不到投资强度和税收强度的企业不引进,规模小无品牌的不引进。 按照崇州的规划思路,拟建以崇州现有13.3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基础,拓展近17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示范园。从2005年园区正式建设以来,已完成13.3平方公里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区内已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供水能力4万吨的自来水厂各一座。 崇州市公布了新的工业发展统计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该市引进工业项目5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4亿元,比上半年增长22%,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