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以为三年前欧盟以保护部分成员国鞋类生产企业为由,分别对中国和越南鞋类产品加征16.5%和10%的反倾销关税即将寿终正寝之时,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压力下,欧盟委员会于15日宣布,自2010年1月起,上述措施或将再延长15个月。理由是,希望给相关成员国制鞋企业多留出一点产业升级的时间。 不能不说,这个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这些欧洲鞋类企业在过去三年里都无法顺利实现转型,难道再多15个月就能扭转乾坤?如果欧洲鞋真走的是名家设计和纯手工打造的高端路线,那又何须担心来自中国靠机器生产出来的中低端产品的竞争呢? 手工和高端定位,决定了欧洲鞋只能迎合少数人的高品位和支付能力,无法满足大多数欧洲人的日常消费需求――考虑到欧洲昂贵的劳动力成本,硬要让鞋在欧洲成为一种劳动密集型奢侈品显然是行不通的。可以肯定,数千家欧洲鞋类企业若要生存下去,只能有很少一部分走“小而精”的高端路线,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则必须将生产线移往发展中国家,这是由生产成本和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愿为转移。 事实很清楚地摆在那里:中国和越南出口让出的真空地带迅速被印尼、泰国等国填补上,欧洲鞋业并未夺回市场。除非欧盟愿意与整个世界为敌,否则单单对中国和越南设障丝毫不能挽救欧洲鞋业正在没落的现实,而且注定将成为徒劳之举。欧盟委员会这回摆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姿态,原因很简单,因为欧盟委员会负责人及各成员国派驻欧盟委员会的代表都是政治人物。在西方政治体制下,结果并不重要,态度和行动“政治正确”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中国而言,最意外的莫过于,事前一度誓言将阻止这一措施的德国等三个欧盟成员国突然180度临阵倒戈,使欧盟又一次失去了摆脱被保护主义操控的机会。从国际经济外交视角衡量,这样公然的出尔反尔也是冒着损害国家信誉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