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精益化生产,不应只是一种生产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它更是一种根植在企业家脑海里意识形态的改变,它是得以真正实现如何花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的“前哨战”。 受发展战略及历史原因所限,福建鞋业的制造因生产软硬件缺失,而背负着“高污染、高浪费、高消耗”这三座沉重的大山。它的失衡导致了福建鞋业在“生产智慧”的更新与维护上,既是一个主谋也是从犯,既是发展模式的设计者又是就范者,既是产业商业的买单者又是投诉人,既是得利者又是受害者。 “微利时代,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提升利润空间?99%的国内制造企业存在10%-30%左右的成本压缩空间!学习国际成本压缩成功经验,可帮助制造型企业压缩成本5%―20%”,出现在某顾问公司关于成本压缩培训论坛的广告宣传单上。 福建鞋业之生产现状 从福建制鞋行业发展看来,我们的生产始终没有真正成熟过,虽然生产工艺、产品品质在不断提升,但包含流程管理与成本控制的生产水平始终还是未能跟上大时代的步伐。以往我们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到国际鞋业竞争中,但当这一切优势不复存在,或哪天生产成本成为企业无法承受之重时,外部环境的一丝“风吹草动”就非常容易直接粉碎了行业生产“歌舞升平”的假面。我们的改变,显得有些被动,但是在“练内功”的大环境下,实现精益化的生产整改成了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 精益化生产,不应只是一种生产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它更是一种根植在企业家脑海里意识形态的改变,它是得以真正实现如何花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的“前哨战”。受发展战略及历史原因所限,福建鞋业的制造因生产软硬件缺失,而背负着“高污染、高浪费、高消耗”这三座沉重的大山。它的失衡导致了福建鞋业在“生产智慧”的更新与维护上,既是一个主谋也是从犯,既是发展模式的设计者又是就范者,既是产业商业的买单者又是投诉人,既是得利者又是受害者。
现状 众所周知,生活不规律会造成人体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发展初期,福建制鞋行业通过暴饮暴食,使企业规模得以迅速成长,但随之也带来了高污染、高浪费、高消耗的行业“三高”症结。在生产方面,与其它起步较早的国家地区相比,福建制鞋行业更像一个正要步入成熟期的“未成年”,我们的生产现状和愿景始终隔着一道过不去的坎,距离成功的一步之遥,看上去近在咫尺却又是天涯。 可以肯定的是,福建制鞋行业从未停止过关注 “制造话语权”的塑造,在企业不断追求的产量目标就可看出这一点。之前的小家庭作坊到现在的全国知名企业,福建鞋企的生产硬件及软件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然而,微利与竞争的双重挤压,之前的粗放生产方式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居高不下的成本也一直是企业经营者的心头之痛。目前,福建制鞋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量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成本浪费现象,特别是在物料成本方面,而这些浪费现象的存在都是因为管理环节出现漏洞。 过去的20年,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原材料优势及牺牲自己的生态环境将福建鞋业发展起来,很多企业壮大了,但潜藏在大好局面下的生产依然暴露了诸多问题。在最知名的运动鞋生产基地――晋江,大大小小的3000多家鞋企中,采用精益化生产和管理的企业数量却还不到10%。在这严峻的数据面前,行业的制造之路何去何从,不得不引起企业家们深刻的思索。 “微利时代,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提升利润空间?99%的国内制造企业存在10%-30%左右的成本压缩空间!学习国际成本压缩成功经验,可帮助制造型企业压缩成本5%―20%”,出现在某顾问公司关于成本压缩培训论坛的广告宣传单上。当前局势下,精益化生产已经成为福建制鞋行业的又一发展主题。然而,早在十几年前,珠三角一带的鞋企就开始在提倡并履行“精益生产”理念。作为四大鞋类生产基地之一,福建鞋业的生产现状并不乐观,“三高标签”成了一块挥之不去的梦魇紧紧的贴在福建鞋企身上。在微利时代,如何突破生产成本所设置的桎梏,也成为了一道企业的利润分水岭。 空间 随着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和发展壮大,面对一切已知或者未知的成本,具备一个科学的成本观和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意义重大。在国辉公司的针车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工作着。公司生产总监宋华告诉记者,“自今年4月份公司投入了600多万元进行设备更换和技术改造,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引进精益化生产模式后,生产效率至少比以前提升了20%。以前传统的生产方式,比如我们一个组同样配备三个人的话,同样的款式,每天的产能只能在200到250双之间,现在改成精益生产之后,同样的人员,同样的款式,我们可以做到400双左右。我们现在改成精益生产之后,是一双一双的往下流,车完一双往下流一双。这样的话就算有出现问题,也是小批量的,三双、五双,现场的品管就会发现问题。从这一块降低了我们的成本跟不良率”。 自去年以来,包括寰球、乔丹、名乐、八哥等众多福建鞋企都引入了精益生产模式,这场生产领域内的变革,也成了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利器。 为什么福建鞋企要实行精益生产?答案是精益生产方式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2003年由《改变世界的机器》作者之一的沃麦克为首的“精益企业协会”编撰的《精益词典》是这样定义的:“精益生产是一种用来组织和管理产品开发、作业、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业务系统。与过去的大量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系统只要求较少的人力投入、较少的占用空间、较少的资金投入和较少的生产产品的时间,和较少的质量缺陷而能够精确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的汽车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将整个西方经济带入了黑暗的缓慢成长期。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大批量生产所具有的弱点日趋明显,与此同时,精益化生产始创者丰田公司的业绩却开始上升,与其他汽车制造企业的距离越来越大,它开始真正为世人所瞩目。此次金融危机,同样给福建制鞋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其同时也是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鞋企在面对市场挑战与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生产话语权”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在行业的洗牌进程中,许多的中小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品牌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生产优势为大企业代加工,成了一条度过金融危机的安全通道。但是想要成为知名鞋企的生产车间,企业就必须建立强势企业认可的生产成本控制体系,像目前存在大量物料成本浪费现状的鞋企,将无缘这次机会。 业内专家人士称:“目前,福建鞋业平均税前利润大约在6%。一方面利润在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很多鞋企的成本还在不断上升。首先是人工成本并没有因为危机而降低;其次,材料成本虽然增幅放缓,但未下降;更主要的是,很多制鞋企业的物料成本因为浪费问题,仍在不断上升。就晋江鞋企而言,物料成本已经占到总成本的60%,而这些物料成本中,呆滞料又占很大比例。” 意识 精益化,是对福建鞋企多年来粗放式生产、生产的软硬件缺失的一个思考与拔正,而随着生产“智商”的升级,也将引领行业的生产行为转向。全世界的制造业都认可和实践了精益生产少投入多产出的事实。从日本到美国、到巴西和中国的港台企业,都从精益生产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生产环节,以前我们更陶醉于用廉价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竞争。在与多个企业家及专家学者探讨时,他们告诉《福建鞋业》,目前很多的鞋企除了对精益化生产的认知度不够外,很多企业都认为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与精益化生产擦肩而过。 然而,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精益化生产模式除了是设备的引进、流程的改造之外,它其实更是一种管理意识的更新。只要企业经营者的意识到位了,企业可以先在固有的生产条件下,进行虚拟化的精益生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后,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 生产系统环节多,人员多,设备多。仅仅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很难做到优秀甚至卓越的。要使精益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重视“人”,即员工的意识和理念。传统的管理过多的强调层级系统,即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这套系统更多的强调“权力”和管理。要使精益化管理真正收到实效,我们必须首先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由“管理”变为“服务”;由“权力”变为“影响力”;各级主管人员以服务下属、全体员工以服务客户为目标,崇尚“仆人”式服务。精益化管理要求我们必须使所有员工投身到精益化管理的行动中来,每个员工都要身体力行,每个主管都要为下属提高绩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此外,精益化生产,还是一场意识的标准化。精益化管理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细节、必须立足专业、必须科学量化、作业标准化、持续化。不关注细节就谈不上精益化;没有专业化不可能关注到重要细节;没有科学的量化就缺乏明确的改善目标和衡量的依据;没有标准化就很难大面积推广;没有持续化改善就要落后。肯德基有一个擦桌子的标准作业流程:服务员围裙的两个口袋里要备有两块抹布,一块干抹布,一块湿抹布;擦桌子时首先用湿抹布正面擦拭桌面一遍,然后用湿抹布反面擦拭桌面一遍;用干抹布正面擦拭桌面一遍,然后用干抹布反面擦拭桌面一遍。这样的标准流程才能真正保证作业品质。 态度 媒体上,过去讨论最多的是企业的品牌与营销建设,对于生产甚少提及。这是一个被引导忽略的焦点。而今,福建鞋业将生产像营销一样去革命,成了当务之急。 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是福建制鞋企业摆脱粗放化,实行精益生产模式的黄金时期。生产改造,用“革命”的字眼,略显凝重,但在微利与竞争的双重挤压下,改变粗放式生产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已成了“背水一战”。“这是一条必走之路,福建鞋企离精益化生产还有多远?”,一个肯定与反问,召示了我们的任重道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改变生产现状,需要拥有去面对一场革命的决心与态度,就像把生产当营销一样锻造! 然而,因为缺乏科学的生产成本控制意识,企业的成本控制还停留在“裁员、压价”的传统模式上。随着企业不断发展,面对一切已知或者未知的成本,具备一个科学的成本观和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显得意义重大。精益化生产,台资鞋企已实行十多年。如今,它的可能性,放在福建制鞋行业身上会不会只是一件伟大的猜想,关键在于我们的意识觉醒。 在今天这种外部环境下,它的低成本是每个制造企业获得高利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如何精益化生产则关系制造企业生死存亡之大事。于是,改造生产不能只是一个口号,它更需要像营销一样去革命,更需要拥有像做营销一样的态度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