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专项 一、总体要求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为主线,继续建设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着力组织和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加快研发和突破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大力推进和深化“两化融合”,为建设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和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建设和完善25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争取国家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新组建行业性和区域性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5个以上。 (二)组织第八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工业和信息化相关工作,组织召开5场以上6・18工业专场项目对接会,重点推介项目成果1500项、企业技术需求200项,实现项目对接300项。 (三)推动5个重点产业集群技术提升,组织实施25项相关平台建设和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项目;开展5个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工作。 (四)围绕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组织5个以上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攻关;组织实施5项以上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开发和推广5项以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三、工作重点 (一)继续建设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1.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引导,分行业或区域组织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经验交流、学习和研讨活动,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强化对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运行监测,按照《福建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要求,淘汰一批考核评价未达标的技术中心,认定一批新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储备队伍,形成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团队。 2.行业性和区域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根据产业发展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需求,在重点领域继续扶持和建立一批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推动其为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研成果信息收集、扩散,项目对接,先进适用技术评估和推广应用等服务,支撑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评估考核制度,淘汰和整合一批未能为行业或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3.6・18长效项目对接。集中精力组织实施第八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工业项目对接工作。一是通过调动各级经贸系统和有关行业协会的力量,围绕我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明确的发展重点,推介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机构项目成果,促进项目对接。二是结合区域或行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及高校科研机构的项目成果情况,组织召开6・18工业专场项目对接会,扎实做好日常项目对接工作,为企业搭建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的平台。三是进一步强化工业项目对接中心的工作职责,转变工作方式,推进项目对接工作日常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成为6・18项目对接的日常工作机构。 4.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召集省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专题研究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工作,统一思想,布局重点,合力推动。大力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依托6・18平台,联合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和前瞻性产品开发,组建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省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合力给予重点扶持。 (二)着力组织和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技术提升 1.组织实施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工作专项。根据我委编制的《产业集群技术提升专项工作方案(2009~2011年)》,继续选择5个重点产业集群组织实施技术提升专项工作,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技术提升支撑平台建设,以及项目对接和示范带动项目的实施,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针对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工作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等难题,采取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和不定期组织召开专场对接会等措施,推进总体方案的实施。 2.继续组织开展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境内外有关科技中介机构广泛联系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采取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持续实施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工作。重点围绕我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以及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或领域组织开展技术提升诊断工作。在企业技术创新专项中设立“技术提升诊断辅导专项”支持技术提升诊断工作。引导企业通过提升,增强竞争力,完善企业技术诊断辅导工作内容与机制。 (三)加快研发和突破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 围绕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在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中,设立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凝选若干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产品,招标选择研发单位,重点支持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项目研发,突破若干产业高端技术,形成若干产业领先产品,并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四)大力推进和深化“两化融合” 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有关工作部署,制定并出台《福建省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快工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传统产业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企业内外部管理的融合,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试点,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行业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重点扶持工业研发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示范等。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根据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振兴方案确定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按照国家和我省的产业发展部署,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专项,快速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性先导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 (六)组织省级新产品鉴定和评选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 进一步完善省级新产品鉴定管理办法,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按照《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评选暂行办法》,充分发挥评选活动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升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评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并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带动广大企业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形成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保障措施 (一)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 充分发挥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配套重点工作设立相关专项: 1.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和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专项。每个产业集群安排专项资金,并由有关设区市政府配套安排对等资金,扶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共性关键性项目的实施。对地方经贸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2.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对为行业、区域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技术创新服务的平台,以及具有示范性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的完善基础设施或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项目给予资金补助。 3.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对经过专家答辩、论证等程序确定的、由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的重大项目及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安排专项资金补助。 4.6・18对接专项。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情况,筛选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并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项目安排适当资金给予补助。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工业项目对接中心正常运转。 5.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重点支持国内外软件企业来闽落户和营造良好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6.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专项。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配套扶持国家项目,推动产业重大项目实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7.优秀新产品奖奖金。根据《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评选暂行办法》奖励标准,对2009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各颁发50万元奖金,对2009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二、三等奖分别颁发相应奖金。 (二)优化环境,支持企业技术进步 宣传和贯彻国家、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等全方位、开放式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对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评选和表彰奖励。 (三)加大技术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 加强事前、事中的媒体宣传报道和事后的总结。注重运用媒体宣传的力量,扩大技术创新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重点做好工业专场对接会、企业技术提升诊断工作和新产品开发的宣传。 |